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提出“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等具體舉措。
業內人士指出,會議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行了全面系統部署,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統籌補短板、鍛長板,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實現產業升級發展,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著力補強
產業鏈薄弱環節
近幾年受多重因素影響,保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遇到挑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至關重要。
會議強調“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對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作出具體部署,要求“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
“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關鍵是要以守正創新方式辦好自己的事。”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接受新華社等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國擁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制造業規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業的重要樞紐。這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堅強保障和最大底氣。要堅守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這個根本,把各方面的優勢和活力真正激發出來,抓緊補短板、鍛長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續發展。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郝偉偉認為,在全球產業鏈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加快補足關鍵短板、強化薄弱環節,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及抗風險能力的必然選擇。要面向工業基礎領域,以及高端醫療器械、航空發動機、高端芯片等重點產業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通過應用牽引、整機帶動,提高產品質量、性能和可靠性。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區域間高度協同化。
開辟引領
未來發展的新賽道
“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會議還提出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說,對于傳統制造業,關鍵是加快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升競爭力,使得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更加堅實。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加快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開辟更多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賽道。
“明年要繼續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任務,順應消費和產業‘雙升級’的需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加快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志性核心技術,增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力。”郝偉偉說。
數字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8%。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數字技術正在廣泛地向各個產業、各個領域滲透和融合,深刻地重塑和改變產業發展模式和競爭格局。”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室主任付保宗說,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深化數字技術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滲透。推動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加快新業態新模式的場景應用,壯大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互聯網醫療等數字產業,進一步激發和培育發展新動能。
推動“科技-產業-金融”
良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提出“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在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看來,我國產業政策正加快向強配置、重協同、促優化的方向轉變,從而激發廣大企業形成內生發展動力,主動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不過當前,金融、科技、產業的脫節問題仍然存在。
“根據會議的部署,下一步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鏈、金融鏈與產業鏈的高效適配,構建融通創新循環生態。”朱明皓說,要梳理當前急需攻關、提前布局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清單,構建自主、協同、開放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避免創新資源投入浪費、產能過剩、低端競爭等問題。以產業為牽引增強金融主動供給,拓寬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渠道,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升級、現代服務業和數字經濟等支持力度。
郝偉偉認為,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下一步要圍繞關鍵技術領域開展科技項目攻關,促進關鍵技術、人才、資本等多種要素的相互驅動。整合“政產學研用”等各方面資源,探索形成龍頭企業、配套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