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2025年前后中國住房增長可能會出現拐點,未來15年中國房地產的“灰犀牛”始終在不遠處徘徊。與此同時,中國房地產業態將呈現創新融合,一般住宅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文化地產、教育地產、旅游地產、休閑地產等多元化地產業態一定會大幅度提升。
日前,第十六屆(2019)藍籌年會在北京舉辦。本屆藍籌年會是在房地產行業走向穩健發展“新周期”,眾多企業積極創新轉型尋求“新賽道”的背景下舉行的,也正因如此,本屆年會以“穩創篤行美好生活”為主題,以期在行業變局之際集聚智慧、促進交流、助力企業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分析了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和后繼發展潛力,并指出城鄉融合發展的巨大契機。“當前最重要的是通過戶改、土改、行政管理體制等幾項改革,釋放中小城市活力,降低城市發展成本,激發經濟活力,降低體制成本。”
在李鐵看來,當前經濟形勢并不樂觀。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轉型面臨挑戰,粗放發展模式抬高城市發展成本和產業發展成本,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體制成本都制約著經濟發展,如果體制改革沒有進展,會造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另一方面與改革仍相對滯后也密切相關。他以北京為例觀察戶籍制度改革,2018年北京外來人口近800萬,積分落戶6000人,如果按這樣的進度,要花1300年才可能解決完這800萬人口落戶的問題。未來總共有接近5億人需要在城市落戶,這些人口進城后會消費和投資,如果真的放開戶籍管理,把積分落戶條件大大地放開,還能釋放巨大發展潛力,這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同時也是房地產等產業發展的助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針對房地產改革、房地產稅征收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賈康表示,房地產稅的政策效應是值得肯定的,對房價可以“壓艙企穩”,對地方政府可以助益職能轉變和財源內洽,深化分稅制改革;可以強化優化再分配機制;可以提高直接稅比重;可以自下而上培育和發展民主化、法治化的“規范的公共選擇”機制。房地產稅希望達到的各種目標,要組合在一起加以實現。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大國大城》作者陸銘帶來了對中國“都市圈時代”的分析和判斷:“我認為中國今天都市圈時代已經到來,中國城市的發展接下來將告別過去均勻發展,而走向一個城市群的發展,也就是核心大城市對于周邊的帶動凸現出中心城市的概念”。
在“創新與重構”主題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進行了探討和交流。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著重分析了一線二線城市群及其周邊城鎮的發展機遇,并提出中國經濟地理的新格局將是:西部是能源和地緣中心,中部是產業轉移、新增長引擎的區域,東部則減速,轉向城市精細化運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提出,未來房地產風險將如影相隨,他表示,五大因素變化決定中國房地產會轉向高質量發展,2025年前后中國住房增長可能會出現拐點,未來15年中國房地產的“灰犀牛”始終在不遠處徘徊。“與此同時,中國房地產業態將呈現創新融合,一般住宅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文化地產、教育地產、旅游地產、休閑地產等多元化地產業態一定會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