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中國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部署提出一年。面對經濟預期的不確定性焦慮,如針對房地產市場這般,階段性派發“定心丸”已是中國宏觀調控常態。穩預期盡管排在“六穩”最末,但卻并未被決策層忽視,反而被不少人視為“六穩”達成的關鍵所在。
預期是對未來情況的估計。人們根據預期來選擇行為,而人們的行為選擇最終決定了社會與經濟績效。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指出,政策對于宏觀經濟的影響會因預期而改變,更為重要的是,預期具有自我實現機制,良好的預期往往會帶來良性結果,反之亦然。
穩預期靠的是政策定力所釋放的明確信號。
以房地產領域的預期管理為例,過去,每每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之時,房地產便被用于刺激內需。短期穩增長效果的達成卻潛伏著著房價大漲、金融風險累積等隱患。
萬科集團董事長郁亮表示,中央明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使得房地產行業發展獲得了一個真正健康穩定、可預測的市場環境。行業政策的穩定和可預測對企業來說是最好的消息,企業可以據此做一些長期的規劃以及相應的安排。
再如貨幣政策,從今年年初開始,全球央行不斷開啟降息模式,先后有20多個國家或地區選擇降息。其中,美聯儲在7月31日宣布降息25個基點,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在全球掀起的新一輪降息潮中,中國明確,貨幣政策“以我為主”保持定力,不搞“大水漫灌”。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劍平此前表示,“六穩”歸根結底還是穩定預期,只有把實體經濟的后顧之憂穩定住,才有更多時間關注科技和創新。貨幣政策是為了實體經濟服務的,最好的貨幣政策應是平穩預期。
穩預期還需要及時回應市場關切。
針對民營經濟已完成任務需逐漸離場的“民營經濟離場論”、曲解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公私合營”等論調,過去兩年,中國官方連續兩次派出“定心丸”,以消弭民營企業家的投資焦慮。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進一步確定下來;2018年,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給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完全吃下定心丸、讓他們安心謀發展。與此同時,金融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
另一個關鍵“定心丸”是減稅降費。從今年1月1日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正式實施,再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一系列減稅降費不僅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還緩解了不少新中產階層的焦慮情緒。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1709億元,2萬億減稅降費目標已實現近六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穩預期已成如今穩增長的重要前提。只有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消除雜音噪聲,才能引導好具有基礎性的社會心理預期變化,避免市場出現誤判,有效提振市場信心。
穩預期不僅需要階段性的“定心丸”,更需要中長期“穩定的政策”。
以“改革的不變”來應對外部環境、經濟社會之變,才能持續為市場主體注入信心。
王一鳴表示,穩預期,最根本的在于加大改革力度。只有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才能提振市場主體信心。這就要求加快對穩預期有重要影響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并讓改革舉措真正落地。
姜超認為,穩預期的關鍵,還在于保持經濟政策的連貫性與一致性,對于有利于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政策要堅決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