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3月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2023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原煤產量為47.1億噸,同比增長3.4%,創歷史新高,保障了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同時,截至2023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至4300處左右。其中,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的85%以上,建成年產千萬噸級煤礦81處。
在供應量層面,“十四五”以來,全國新增煤炭產能6億噸/年左右。全國原煤產量分別于2021年、2022年躍上41億噸、45億噸臺階,2023年達到47.1億噸,年均增長4.5%;原煤占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始終保持在65%以上。2023年,我國煤炭進口量達到4.74億噸,比2020年增加1.7億噸。在效益層面,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營業收入3.5萬億元,同比下降13.1%;利潤總額為7628.9億元,同比下降25.3%;應收賬款為5037.8億元,同比下降6.3%;資產負債率為60.3%;前5家、前10家大型煤炭企業利潤占大型煤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62%、81%,經濟效益進一步向資源條件好的企業集中。
《報告》顯示,2023年,煤炭生產開發布局持續優化,東中西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其中,原煤產量超億噸的省(自治區)共有7個,比2020年減少1個;原煤產量41.8億噸,占全國的88.7%。晉陜蒙新四省(自治區)原煤產量38.3億噸,占全國的81.3%,比2020年增加7.78億噸、提高3個百分點。陜西、內蒙古、山西原煤產量分別在7億噸、12億噸、13億噸的臺階上再創新高;新疆加快釋放煤炭先進產能,煤炭產量較2020年增長近2億噸,“疆煤外運”突破1億噸,已經成為全國煤炭供應的新增長極。
與此同時,數字煤炭建設全面推進。“十四五”以來,煤炭行業建成了一批多種類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個增加到1600個左右;煤炭數字產業營業收入、利潤、研發投入等主要指標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態勢,相關發明專利數量年均增長超25%;在5G應用、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等領域走在工業行業第一方陣。
《報告》預計,2024年我國煤炭需求將保持適度增長,同時,全國煤炭供應總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煤炭市場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態勢。但也要考慮到國際能源形勢錯綜復雜,國內煤炭供需格局深刻變化,以及極端天氣、突發性事件、新能源發電出力等不確定因素,可能導致區域性、時段性、品種性的煤炭供需錯配情況。
未來,煤炭行業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也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報告》提出6方面對策。
一是增強煤炭安全穩定供應能力。布局建設一批產能接續的安全高效煤礦、大型現代化煤礦,推進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提升重點煤炭供應保障基地跨區域調配能力,同時積極推進儲備產能建設,促進煤炭供需平衡、價格穩定。
二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煤炭產業體系。持續推動煤礦智能化建設,構建煤炭產業與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數字經濟等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煤炭經濟增長新引擎。
三是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融通銜接,以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和清潔低碳集約化利用為主攻方向,積極探索二氧化碳大規模資源化利用新途徑,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協同攻關。
四是著力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推動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綠色轉型,推動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在煤炭全產業鏈的創新和應用,整體推進煤炭從生產開發到終端消費全生命周期清潔管理。全面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攻堅戰,支持煤炭深度加工、對路消費和高效利用,構建煤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體系。
五是深入推進煤炭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完善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規范和完善煤炭價格指數,構建依法合規、健康有序的統一大市場。研究建立煤炭上下游產業合作共贏長效機制,推動煤炭與電力、鋼鐵、建材等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六是積極探索煤炭產業國際化發展路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國際煤炭市場分析研判,擴大多元化、多通道優質煤炭進口。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建設格局,鼓勵企業到境外開展產能合作、項目建設、技術服務等,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