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
記者 趙萍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為解決礦業發展所面臨的難題,建議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礦山企業、設計院所、裝備制造企業、金融機構及行業專家共同行動起來。”7月31日,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六屆八次理事(擴大)會議間隙, 鋼協副會長,建龍集團董事長、總裁張志祥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圖為張志祥
張志祥向《中國冶金報》記者分析道,我國礦業發展當前面臨的共性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礦產品供應難以滿足國內需求。自2010年起,?我國制造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制造業的第一大國。與此同時,我國還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作為工業主要生產原料的礦產品,特別是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我國鐵、銅、鋁等戰略性大宗金屬礦產品長期高度依賴進口,尤其是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所依賴的新能源金屬鈷、鋰等對外依存度更高。這其中有資源稟賦的“先天問題”,也有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投入嚴重不足所導致的自主保障能力滯后問題。從勘查角度看,2013年—2022年,我國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投資下降了60%,其中“十三五”期間鐵礦石資源勘查投入下降了90%以上;從固定資產投資角度看,“十三五”期間,黑色金屬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46.85%,近3年來相關情況有所改善,如2023年我國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投資實現了連續3年的正增長,但采礦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慢于所有行業的平均增速。
二是投資回報周期長,考驗企業的資金承受能力。從監管角度看,采礦業涉及的監管部門多,新時代經濟發展模式對行業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礦業權從設立到出讓的審批周期長、流程復雜;從礦山建設投入角度看,礦山項目往往是前期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產生回報慢,給企業的資金承受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兩個因素疊加,提高了礦業投資的“門檻”。
三是礦業科技創新步伐緩慢。相對其他行業,采礦業的科技水平還比較落后。從礦業產業鏈來看,一是找礦勘探的技術手段缺少創新;二是針對我國現實情況的“雙超”(超大規模、超深地下)礦山的安全、高效開采技術尚沒有形成大范圍推廣,相應的“雙超”采礦用機械裝備水平還有較大的技術提升空間;三是礦物資源綜合利用程度較低,如傳統意義上的低品位礦、難選礦、共伴生礦、尾礦中可利用的礦物等寶貴資源,仍需行業各方力量共同攻關實現對其的綜合回收利用。
針對礦業發展所面臨的難題,張志祥建議從以下5方面發力。
一是利用此次礦產資源法修訂機會,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鼓勵企業積極投入地質勘查,為優質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降低企業前期資金投入壓力;二是積極依托“基石計劃”,加快重點礦山項目建設,樹立典型,盡快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雙超”礦山方法論;三是依托重點礦山,加快掘支、鉆爆、裝運、提升、破磨等關鍵環節的先進采選技術和先進機械裝備的研發速度;四是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回收利用水平,積極推廣“無廢礦山”理念,一方面最大程度提升礦山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最大程度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五是在科研院所和軟硬件廠商的支持下,加快促進傳統礦山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礦山轉型,助力礦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著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
隨后,張志祥還介紹了建龍集團近年來在資源主業方面的發展情況及布局規劃。他表示,自提出鋼鐵、資源“雙主業”戰略后,建龍集團在鐵礦資源高效開采、礦物資源綜合利用方面持續創新。2023年,建龍集團鐵精礦產量同比增長100萬噸,預計2024年鐵精礦產量還將再增長接近100萬噸,為增強鋼鐵行業原材料自主保障能力貢獻力量。同時,建龍集團加強礦產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2023年生產了116萬噸磷精礦、13000噸鉬精礦和3300噸銅金屬。
下一步,隨著思山嶺鐵礦1期投產和2期建設,以及黑龍江地區新建礦山的投產,建龍集團鐵精礦產能將進一步增加,大步向著第一個1000萬噸的目標邁進。在國內,建龍集團將聚焦“雙超”礦山的安全高效開采技術,以及礦產資源綜合回收利用技術兩個方向,基于現有礦山的技術優勢,尋求技術引領下的資源擴張,同時積極開展在產礦山深邊部、西部省份資源富集地區的找礦工作。在海外,結合鋼鐵產能的全球化布局,建龍集團將在資源富集、物流便利、市場前景好的地區努力推動資源+鋼鐵上下游聯動開發,以及多種礦產資源的聯合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