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我去企業調研,問到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企業告訴我說政策的不確定性。在這兒我給大家吃一個‘定心丸’,我們的環保政策要求是連續的,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的方針不會變,而且機制會更加完善。”7月31日,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昊龍在鋼協六屆八次理事(擴大)會議上做主題報告,分享了對于鋼鐵這樣一個傳統行業如何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幾點體會。
圖為張昊龍
他特別提到,企業在確定發展方向時,要考慮處理好治標與治本、長期與短期、發展與減排“三大關系”,做到堅持高質量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堅持”。
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助力鋼鐵行業高質量綠色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實現了一系列歷史性變革。“特別是超低排放改造,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張昊龍表示。
數據為證。與2018年相比,2023年全國PM2.5濃度下降16.7%,重污染天數減少8.3%。美國彭博社報道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在7年間減少的空氣污染與美國在30年間減少的空氣污染相當”。
張昊龍指出,大氣污染治理也推動了行業綠色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大氣污染治理,助力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生態環境部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積極推動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十年,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裝備水平顯著提高,產能布局持續優化,運輸結構持續優化。“全國企業平均規模提升52%,京津冀及周邊企業平均規模提升90%,鋼鐵行業大宗物料鐵路和水路運輸比例提升8個百分點。”他說。
二是高質量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助力行業綠色化水平明顯提升。“截至目前,全國累計80%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或重點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張昊龍表示,全流程超低排放企業破百,4.6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改造,4.2億噸產能完成燒結球團脫硫脫硝、料場封閉等重點工程改造。從區域上看,100家全流程公示企業中,92家均位于重點區域省份,其中,天津、上海全部產能,河北、江蘇、山東約80%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從企業來看,寶武、首鋼、中信泰富等大中型鋼鐵企業約80%產能完成全流程改造,起到了較好的帶頭作用;中小型企業也積極開展改造,2023年至今完成的60家企業2.5億噸產能中,有一半是500萬噸以下的企業。
據介紹,通過實施超低排放改造,不僅使行業污染物排放績效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還推動了機械化料場、燒結煙氣循環、均壓放散煤氣回收、高爐煤氣精脫硫等源頭治理技術的應用,行業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0%,在抵消掉末端治理增加的碳排放外,還協同減少約2%的碳排放量,實現了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從近期調研情況看,鋼鐵企業生產工藝流程這么復雜,其環境管理水平已大幅提升,這得益于超低評估監測的全面梳理與整改提升。”張昊龍表示。
三是差異化政策扶優汰劣,助力行業平穩運行。“我們指導地方對A級企業在環保上不再‘層層加碼’,堅決反對‘超超低’;指導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江蘇、浙江等6省出臺超低排放差別化電價、水價政策,指導天津、河北、山東等6省市出臺地方標準,指導河北省建立A級企業‘服務直通車’機制。”張昊龍表示,通過上述措施,扭轉了“劣幣驅逐良幣”態勢,實現了綠色轉型與利潤增長同頻共振。
鋼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利潤率是其他企業的2.6倍。改造進展最快的江蘇省,2023年全省鋼鐵行業實現利潤266.3億元,是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的6.8倍。作為江蘇省2家A級企業之一的南鋼,2023年完成超低排放后減免環境稅、差別電價分別約5000余萬元、1.2億余元,2024年一季度凈利潤5.54億元,同比增長47.24%。
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雖然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但行業綠色轉型任務依然艱巨。”張昊龍指出,主要表現在3方面:
一是治理成效尚不穩固,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我國PM2.5濃度仍然是歐美國家當前水平的2—4倍,近1/3的城市還沒有達標。今年1—6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均同比反彈。
二是結構性問題尚未解決,鋼鐵綠色轉型任重道遠。工藝結構以長流程為主、爐料結構以高排放的燒結礦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運輸結構以公路為主的行業自身結構性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限制類裝備產能仍占比較高,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球團豎爐、單機120萬噸/年以下的球團設備產能占區域產能的44%;1200立方米以下高爐產能占區域產能的30%;行業存在較嚴重的“缺鏈”問題,大量項目建成之后上下游不匹配。
三是鋼鐵行業依然是違法違規高發行業。近幾年中央生態環境環保督察發現,鋼鐵行業變相新增產能等違法違規行為仍屢禁不止,如不能有效解決,將進一步加大供需失衡矛盾,影響行業健康發展。
剛剛結束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黨中央已經明確改革方向,而對鋼鐵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落實這些要求的有效途徑。”張昊龍表示,鋼鐵行業要做到“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高質量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張昊龍表示,距離2025年底收官還有1年多時間,還有4億多噸粗鋼產能要完成改造和收尾工作,特別是非重點區域進展相對較慢,僅占完成全流程公示產能的12%,改造主體環保基礎和監管能力相對較弱,歷史遺留問題復雜,加之宏觀經濟形勢嚴峻,改造工作面臨一定困難。一些企業出現了“觀望心態”“僥幸心理”,把環保投入作為“降成本”的優先領域。
“《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環大氣〔2019〕35號)提出‘到2025年底前,全國80%以上產能完成改造’的既定目標不會變,制定《意見》時我們已有考慮,對于到期未完成改造的企業,我們將聯合相關部門,采取差異化管理措施。”張昊龍表示,已完成超低排放公示的企業,要重視建立長效機制,充分利用超低排放建立起來的監測監控體系加強企業內部環境管理。“我們將持續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近兩年已商請鋼協撤銷4家企業公示,有的企業績效評級由A級降到C級,教訓深刻。”他強調。
二是堅持減污降碳協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關鍵時期,要更加重視結構性、源頭性等措施。”張昊龍表示,一是大力推廣節能減污協同的技術應用。二是調整高爐入爐礦結構,提高球團礦入爐比例,提高帶式焙燒機裝備比例,逐步淘汰球團豎爐,減少燒結礦使用,減污、節能、減碳、降本。三要重視運輸環節的減污降碳。
三是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深水區,要從供給側發力、從結構上下功夫。”張昊龍表示,要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部署,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能耗和排放高的限制類工藝和裝備逐步退出。鼓勵生鐵產能和污染物排放指標向重點區域外轉移,實現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和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