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劉加軍 報道
日前,上級單位組織觀看了一部鋼鐵題材或者說以鋼鐵為背景的電影——《鋼鐵意志》。故事講述了1948年鞍鋼解放前后,以共產黨員(趙鐵池)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打敗國民黨殘部炸廠計劃,戰勝敵特陰謀;歷經千辛萬苦,成功修復2號高爐,在最短時間內產出鐵水,并不斷創新為共和國鋼鐵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故事。
電影《鋼鐵意志》劇照。
作為一個有著30年行業經歷的鋼鐵人,自然心生很多感慨。不僅僅是因為75年前的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尚未走遠,也不僅僅是因為真正的主角鞍鋼就在現實之中,更不僅僅是因為電影情節的緊湊、緊張和大場面,而是因為讓歷史照進現實之后,有些曾經彌足珍貴的東西在人們的意識中淡化了,有些曾經真摯的情感在人們的心目中失去了。
今日,那些失去的、淡化的東西,在新時代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在構建文化自信的戰略中,恰恰應該銘刻在心,寫在我們的鋼鐵歷史、民族歷史上。
電影《鋼鐵意志》劇照。
鋼鐵是什么?
在現代人的眼里,鋼鐵是沒有溫度的冷冰冰的一塊金屬,是一塊鐵碳合金;在有的部門和政府的眼里,鋼鐵廠是高耗能、高排放的地方,鋼鐵行業是過剩的行業,是可以動不動就可以環保限產、罰款,甚至關停的行業。
其實,“每一塊鋼鐵里,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這是來自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傳記里的一段話。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就是一個國家的實力象征。
上個世紀50年代鞍鋼。
《鋼鐵意志》展示了抗美援朝戰場上志愿軍戰士以“氣多鋼少”與美軍“鋼多氣少”殊死搏斗的場景。戰場上,志愿軍急需方便且耐用的軍鎬、軍鍬。鞍鋼的工人們發明了“旋轉串鑄法”,極大地提高了軍鎬的產量和質量,很快就生產出軍鍬和軍鎬共計36萬把,有力地支援了前線。隨著戰局的發展,志愿軍急需大量的炮彈,鞍鋼又接到了緊急生產炮彈鋼的任務。為了達到炮彈鋼所需要的性能,工人們創造出“高溫、薄渣、活躍沸騰操作法”,成功冶煉出“50錳炮彈鋼”。1952年,王崇倫承擔加工戰斗機副油箱拉桿的任務,他設計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桿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達到一級品。
可以說,影片通過鞍鋼與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勝利建立起的緊密關系,清晰地向觀眾傳達了鋼鐵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死關系。不難看出,鋼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根本。
即使到了現在,我們依然看到敘利亞被以色列、美國戰機轟炸、巴勒斯坦平民和兒童被炮彈炸死,卻沒有能力給予還擊的血淋淋的現實;依然能夠看到烏克蘭土地上炸響的是歐美炮彈的無奈。今天的世界列強,仍然無一不是鋼鐵大國、強國。
今日鞍鋼。
環視今日之鋼鐵,我國年產量已經超過10億噸,已經連續27年穩居世界第一位,突破了一個又一個卡脖子難題,誕生了一個又一個首發、首創產品,執行了全世界最嚴格的環保排放標準,是不是應該以一種滿懷熱愛和寬容之心對待我們的鋼鐵?是不是應該懷著一顆崇敬和感恩之心看待我們的鋼鐵和鋼鐵人。
可以說,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是過去、現在亦或是將來,鋼鐵都是國之脊梁,是國家強大的密碼。
鋼鐵更是什么?
不過,鋼鐵不僅僅是國家的實力象征,正如電影標題《鋼鐵意志》的“意志”所隱含的意義,鋼鐵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鐵碳合金,更是精神上的“堅硬鋼鐵”,是一個民族靈魂的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大廈的基礎。
1949年,我國粗鋼產量15.8萬噸,不夠一人打一把菜刀;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志愿軍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但當時中國的鋼產量僅僅是同期美國的1/144,戰士的子彈夾都不能填滿。
千瘡百孔的工廠,一盤散沙的企業,需要鋼鐵意志、毫不妥協的領導,那就是黨的堅強領導。“黨派我來這就是要改變這個現實!”在電影里,趙鐵池(劉燁飾)的幾場動員講話,如爐火般炙熱。無論是清除高爐里的大鐵砣,還是發生事故時頂著火光沖進現場,在每一個關鍵時刻趙鐵池都沖在最前面。
孟泰(林永健飾),這位新中國第一代杰出勞模,半輩子漂泊不定,當解放軍開進鞍山城,工人們當家做主,年過50歲的他才找到了“家”。“跟共產黨走,棒打不回頭”——孟泰這一句話,戳中了工友們的心。
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無論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將黨的領導放在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地位,“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是歷史證明了的真理,未來仍將繼續證明。
“國民黨接收3年一事無成,我們只用了半年就煉出了鐵水,這是人心啊!”電影里,在鋼鐵專家付三余的感慨中能聽到人心所向。
因此,鋼鐵更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心所向。
鞍鋼博物館。
今日,當我們走進鞍鋼博物館,可以看到,鞍鋼解放時只有8名共產黨員,到1949年底已發展到2722名;5200名職工加入工會,占職工總數的四分之一。黨組織起來的鞍鋼工人,成為鞍鋼全面恢復生產的主力軍。
有了黨的堅強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才成為可能。1950年初,黨中央發出全國支援鞍鋼的號召。近兩萬名干部、技術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和各類技工,從祖國各地奔赴而來。其中有500多名縣級以上領導干部,人們形象地稱為“500羅漢”。
“一五”期間,鞍鋼產量很快就超過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年份,每年生產的鋼、鐵、鋼材均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1953年12月,鞍鋼“三大工程”——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7號高爐竣工投產。黨中央發來賀幛——“為工業中國而斗爭”!
“全國支援鞍鋼復工”帶來的就是“鞍鋼支援全國建設”。從上世紀50年代起,鞍鋼先后向全國各地輸送鋼鐵建設人才12.5萬余人,先后支援建設了武漢、包頭、酒泉、湘潭、北京、馬鞍山、本溪、唐山、重慶、攀枝花、齊齊哈爾、撫順、昆明、水城、柳州、凌源等30多家鋼鐵企業。鞍鋼人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坐著同一輛軍用吉普車來到鞍鋼,又坐著同一列火車離開,電影里的趙鐵池和孫雪飛開啟并見證了中國鋼鐵工業從重點突破到四面開花的歷史進程。
今天,當我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不少領域被卡脖子的“時代之困”時,鋼鐵行業還是有力地挺直了脊梁,站穩了腳跟,領跑了世界,不得不說我們的鋼鐵精神、鋼鐵意志在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同《鋼鐵意志》所講述的,沒有圖紙、不懂技術、零件不全、設備損壞,還有專家冷嘲熱諷、敵人暗中破壞、戰友血染他鄉……趙鐵池之難,我們都經歷過并且都勝利了。
鋼鐵還是什么?
《鋼鐵意志》作為一部電影,是一部藝術作品,來源于歷史又高于歷史。作為專業人士,免不了從工藝技術的角度吹毛求疵一番。
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現高爐干法布袋除塵器的畫面,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才出現的除塵工藝;比如,影片中煉制低硅生鐵發生爆炸(實際上是跑大流或爐缸燒穿)說成是爐溫過高造成,實際是爐溫低才能生產低硅生鐵;還有,韓雪講課黑板公式3Fe+4H2O=Fe3O4+4H2公式寫反了,高溫鐵遇到水會爆炸的(產生H2,若能平穩產生氫氣,氫冶金早已實現);清理爐缸大鐵砣,快結束時準備開爐,出現兩塊金屬鐵激烈碰撞聲和斷裂聲,與事實不符,實際為鐵焦混合物,不可能出現金屬鐵,等等。當然,瑕不掩瑜,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說,緊張的情節、感人的細節、宏大的場景、回味的內容就足夠了。
博物館內《鋼鐵之魂》浮雕。
今天,我們已經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鋼鐵行業面臨著以高質量發展建設鋼鐵強國的歷史重任,新征程上總會有險灘激流,總會有艱難險阻。在面臨困難時不妨回頭看看一路走來的經驗。在電影《鋼鐵意志》里,我們看到了邁出第一步的艱難困苦,也看到了“攻山頭”的方法和智慧。堅持黨的領導,尊重科學規律、尊重專業人才,發動和依靠群眾,《鋼鐵意志》里的啟示,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因此,鋼鐵還是我們邁向未來的信心所在,以及靈魂依托。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