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兩會報道組記者 劉經緯 報道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循環經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自2008年教育部響應國家號召,建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以來,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但限于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一直以來存在學科屬性模糊等問題。
東北大學教授薛向欣表示,如有的學校把該專業設在了材料學科,有的設在了化工學科,還有的設在冶金工程學科,其后果是該專業的本科生沒有直接攻讀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機會,只能去掛靠的一級學科上選專業,造成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不統一,一定程度上使本科生繼續攻讀該專業的研究生受到了影響。同時,該專業在大部分高校還存在沒有專門的教師隊伍(崗位編制)的情況,只是由掛靠在一級學科下的教師兼任。這不僅影響了教學,還導致相關教師提職沒有對應的學科成果,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穩定。
針對上述問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副總工程師李衛建議,人才培養應該先于產業體系發展。一是要完善循環經濟及相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議從教育部層面將該專業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體系原則上保持一致,這里說的“一致”是指專業和學科要一致,保證人才培養的連續性、系統性。具體來說,就是按本科專業設立碩士點、博士點,不搞“掛靠”制,或將該專業設在交叉學科。二是建立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建議通過教育部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門,明確各學校為該專業建立獨立的教師編制和考核體系;加強教材體系建設,包括本科教學、研究生參考用系列教材,提煉共性原理和技術體系,形成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三是呼吁在全社會形成“資源有限,循環無限”的共識,為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人才培養應該先于工程和產業體系發展。比如,“二戰”剛結束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提出設立核能技術和無線電通信技術兩個專業。隨后的實踐證明,盡管當時畢業生很少有對應的行業就業,但后來這兩個專業均成為新中國相關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基地,并在科技發展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與當時清華大學辦的核能技術和無線電通信技術專業一樣重要,只是時代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