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的助推下,物聯網應用正在加速落地。
6月12日,CES Asia 2019在上海開幕,人工智能、汽車、智能家居領域成為關注的焦點。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線展示了其研發的智能物聯網方案,以及智能駕駛感知解決方案。此外,一大批落地到生活中的應用也比比皆是。
比如蘇寧的“智能零售”方案中,從水果貨架上拿起任意水果,顯示屏就能識別顧客拿的是什么,并根據底座上識別重量的裝置做個減法,得到產品價格。紅外傳感器、攝像頭等已經成為家居物聯網的標配。可以預見,智能家居、IoT、AI以及汽車電子的發展,都將為半導體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5G的正式商用,其對物聯網的助推作用將進一步體現。不過,預想中的萬物互聯,暫時還沒有得到體現。精準時空服務平臺千尋位置CEO陳金培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計算更強、網速更快的時候,就需要所有數據的時空基準。不統一、不精準沒有辦法用這個數據。隨著終端連接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讓信息處理能力快速提升,所有信息的處理和終端的連接需要統一時空基準,才能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物聯網大提速
5G和物聯網是通信行業未來10年重要的發展方向,這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要想充分實現物聯網的落地,需要5G提供網絡支撐;同時,考慮5G建網的完備性和對接入的充分性,物聯網或將成為5G最重要的應用場景。
車聯網是檢驗物聯網發展進度的重要參照。此前,車聯網發展最大的受制因素在于承載算法的硬件及網絡。這導致大多數車輛只停留在導航階段,使用孤立的定位系統,并沒有真正實現智能汽車聯網。
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4G技術的導航應用可能會遇到某個盲點,導致出現信息無法回傳的情況,但是如果有5G技術作支撐,監控將更快、更完整,而且5G設備更便于移動連接或無線接入。此外,4G網絡,速率時延達到了50毫秒,基本實現不了實時控制,5G到來之后,端到端的時延只需要1毫秒,這就可以滿足要求毫秒級延時的無人駕駛等技術。
陳金培告訴記者,搭載5G網絡和千尋位置的亞米級定位能力后,車輛在道路上幾乎不再會遇到碰擦,更不會撞上行人。因為車輛可以幾乎沒有延時定位到自己開在哪一條車道,及時感知、自動剎車。由于采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互聯網雙路播發,隨著終端連接的速度越來越快,從3G、4G,再到現在的5G,千尋位置的服務質量將越來越高。
有了更加精準的定位,車輛四周狀況、紅綠燈、堵塞程度等數據結合成一個智能交通網,任何車輛駕駛員可以真正360度地了解周邊車況,清楚地知道路段前方交通狀況,堵塞程度,從而選擇合適自己的車速或者路線,完全可以實現無人駕駛的美好愿景。
不僅是汽車,農業、測繪、電力等行業都將感受到5G給物聯網帶來的便利。
作為未來十年物聯網發展的支柱,人工智能對物聯網產生的影響,也將深入到方方面面。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相斌斌表示,在安全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監測和響應威脅;在交互上,作為物聯網終端與人之間的交互界面,自然語言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已應用在多種物聯網終端中;在預測上,尤其在“預測性維護”這個最典型的物聯網應用場景中,人工智能已經與物聯網緊密結合賦能該應用領域;在機器視覺上,機器視覺已經在零售、制造業質量監控乃至公共安全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未來大部分的物聯網終端將變得越發智能化。
“5G將會給物聯網產業帶來滾雪球效應。”陳金培表示,物聯網時代是數以百億計的“機器人”之間的網絡。
安全與標準仍待統一
根據工信部數據,到2020 年,物聯網規模將超過1.8萬億元。Gartner數據顯示,2020年物聯網終端設備將達到208億部,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4.26%。
但是,這些設備仍然存在開源系統漏洞、加密密鑰固化老舊、固件更新不及時等諸多安全問題,也帶來了安全隱患。在第七屆NSC網絡安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指出,物聯網信息安全“痛點”頻現,世界各地電力、能源、機場、數據中心等重要機構的物聯網網絡和設備頻受攻擊。
此前,中國信通院發布的《物聯網安全白皮書》(2018)稱,我國暴露于互聯網的路由器及視頻監控設備數量排名全球前列,其中路由器數量超過350萬臺,僅次于美國,視頻監控設備數量超過240萬臺,位居世界第一。
尹浩認為,在大力推進5G落地的同時,不能忘記安全需求,5G安全標準化尚未完全完成,5G網絡需要一個統一、靈活、可伸縮的安全架構,來滿足不同應用的不同安全級別的需求。“物聯網安全防護與互聯網安全相比更加復雜,解決方案涉及多個層面的問題。物聯網中大多數用戶終端設備結構簡單、低功耗、低成本,在設計規劃時往往很少,甚至根本沒有考慮到安全預算。”
隨著物聯網規模化部署,物聯網涉及的參與方數量將顯著增加,合規問題將變得更加復雜。對企業而言, 物聯網相關的治理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問題, 更是業務挑戰。
相斌斌認為,隨著物聯網應用的普及,與之相關更為廣泛的社會、法律、倫理等方面的問題將引發關注。對于很多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并且由于受到文化、行業差異較大等因素影響,目前沒有廣泛接受的標準。
因此,企業要確保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成功部署,不能僅僅關注技術可行性,還要使其在社會、法律和倫理層面可接受。目前,大多數企業的法務部門,并不具備處理與物聯網相關的社會倫理和法律風險的能力,所以企業就應盡早向內部的法務部門或外部的法律咨詢機構尋求幫助,并了解相關信息。尤其是在數據隱私方面,企業應如何利用、存儲數據?這些都亟需形成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