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陶海銀 通訊員周小波)“中冶賽迪將朝著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設‘國家隊’目標不懈努力,以創新鑄就鋼鐵脊梁,為世界鋼鐵行業未來發展創造更大價值。”在9月22日召開的中冶賽迪集團第二屆科技大會上,中冶賽迪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學文對企業未來的科技工作提出目標。
大會發布了最新科技創新成果工業互聯網平臺和AICON產品,并與國內知名專家和政府領導等共議鋼鐵行業的未來發展。
中國五礦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冶集團董事長國文清就此次大會做出批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干勇,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中冶集團黨委常委、中國中冶副總裁曲陽等有關領導、專家出席大會。
國文清在批示中指出,中冶賽迪一直是中冶集團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以創新驅動發展,走出了一條高質量轉型升級之路,在國內外市場彰顯了冶金建設國家隊的實力。
干勇在致辭時表示,中冶賽迪將信息化大數據和鋼鐵工業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在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領域成就突出,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引領性。
10年來,中冶賽迪以市場需求和科技前沿為導向,形成了一大批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打造了一大批標桿性的應用成果,有力支撐了市場開拓和工程項目建設。10年來,該公司在科技創新上累計投入近30億元,其中10%為共性基礎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研究經費,研發經費達到56萬元/人·年;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在行業內率先設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專門研發機構,有效聯接理論研究、實驗室研究、中試、設計應用、工廠實踐,打通了科技創新生態鏈;積極整合各種資源,打造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平臺20個、產學研平臺7個、各類實驗和集成測試平臺20多個,與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企業開放合作,開展基礎共性技術研究;不斷探索科技體制創新,打造科創孵化園,建立有吸引力的科技人員薪酬體系,實施科技創新成果“模擬股權”等激勵約束機制。
經過持之以恒的投入,中冶賽迪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重大課題的平均研發周期從4.5年縮短到2.5年;有效專利數量從300件增長到1700余件,平均每百萬元研發投入產出發明專利2件;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76項;取得科技成果650余項,轉化率達到85%以上。
《中國冶金報》(2020年09月30日 01版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