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賈婷婷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讓新質生產力展現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作為”“新氣象”。
今年,包頭稀土高新區圍繞建設“兩個稀土基地”、盡早邁進“國家級高新區50強”兩大首要目標,奮力做好“政策落地、平臺支撐、項目申報”三項服務科技創新重要舉措,以“涉深水者得蛟龍”的真摯情懷激發新質生產力這個“新動能”,以時不我待的進取精神投身創新實踐,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呈現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
以智提質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日,內蒙古北方嘉軒科技有限公司永磁電機生產基地一期項目已經完成永磁電機柔性生產線、綜合電機測試平臺、開放式實驗室等建設工作,正式進入試生產階段。
“稀土永磁電機節能優勢明顯,相較于傳統三相異步電機技術,工業永磁電機節能20%以上。永磁電機可直接驅動設備,改變‘傳統電機+液力耦合器+聯軸器’的傳動方式,不僅故障率更低,還體積輕便、調速更廣、可靠性高、便于維護。”據北方嘉軒總經理董繼文介紹,北方嘉軒充分發揮了北方稀土的資源優勢,江蘇嘉軒的技術優勢及創新能力,在技術、市場、品牌、人才及生產運營管理等方面產業協同、優勢互補,立足打通稀土永磁電機產業鏈,系統規劃永磁電機項目建設,促進稀土材料終端應用。目前,企業可生產1.6兆瓦及以下各電壓等級永磁電機產品,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工業領域永磁電機產品的空白。
時下,健康照明、智慧照明已經成為燈具發展的趨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充分利用稀土元素獨特的光轉換性能,引進先進技術,開發出稀土修飾粉導光板,并將其應用于燈具中,形成了稀土光源智慧照明系列產品,可以精準控制發光材料的光轉換波長,降低LED光源中有害藍光含量。
據悉,稀土光源智慧照明產品能耗低、接近自然光、透光性強、智能可控且可有效屏蔽對人眼有害的藍光,適用于公共設施、醫院、學校、工廠、民用生活等多個領域,因市場價格優勢明顯,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已與多家企業簽訂購貨訂單,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突破核心技術攻關。今年,包頭稀土高新區全面落實“科技興蒙”“市委2024年一號文件”等科技創新政策,持續開辦“專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政策解讀專場會,圍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160余家各級各類研發平臺,布局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已推動500余項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
今年,該區將力爭全年新增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企業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超400家。
人才引擎賦能產業現代化
科技創新,人才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基礎性支撐。
在包頭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組稀土助劑組的研究室,雖然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材料用稀土功能助劑關鍵技術的開發已經告一階段,但研究人員仍在根據用戶的需求對產品進行調整。
“比如說在增韌改性劑這一塊,我們會進一步提高聚乳酸的力學性能,包括提高它的拉伸強度和斷裂伸長率。”包頭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組稀土助劑組高級工程師曹露雅說,她所在的團隊將技術突破口鎖定在了稀土改性劑上。經下游企業試用,該產品耐熱性能和力學性能均達到進口助劑改性后的效果,成功實現國產替代。
前不久,包頭稀土研究院曹鴻璋團隊的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材料用稀土功能助劑關鍵技術開發項目榮獲“中國好技術”稱號。團隊領導人曹鴻璋也榮獲了內蒙古自治區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
稀土輕質合金是當下工程應用中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可廣泛應用于航天、軍工、電子通信等領域。
包頭稀土研究院金屬材料研究所稀土輕質合金技術團隊在所長胡文鑫的帶領下,對稀土鎂鋁合金成分設計與塑性調控的基礎及應用進行技術研究,現已擁有熔煉、凈化、后端成型、終端應用評價等產業化技術與裝備。他將稀土比作維生素,鎂鋁合金加入鑭、鈰、釓、釔等稀土元素后,可產生不同的功能特性,可以有效提升原材料純凈化制備、材料性能、回收再利用等方面的應用效果,預計今年底產能將突破1200噸。
堅持以產聚才,以才興業。近年來,稀土高新區栽好靶向育才的“有心花”,遍插招攬人才的“無心柳”,育穩尊重人才的“真心苗”,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精準滴灌”“靶向施策”,細培產業領軍人才,厚植優秀青年人才,培養大批“一招鮮”專家與“全能通”高手。包頭稀土高新區立足稀土、新能源、先進金屬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積極搭建“人才+項目+團隊+產業”的創新創業平臺,將專家人才“朋友圈”轉變成為“招聘主會場”,開辟引才“綠色通道”,推動實現引進一名人才、帶領一個團隊、做大一個產業。
與此同時,包頭稀土高新區充分發揮好科技平臺作用,進一步加強與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鼓勵轄區企業積極創建各級各類技術創新(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加大科技項目申報力度,積極幫助企業包裝申報科技項目,大力爭取、整合應用各類科技資金,帶動企業加強技術升級改造。今年,包頭稀土高新區將力爭引進稀土領域高層次人才團隊、產業人才隊伍50個,總人數達到6000人以上。
《中國冶金報》(2024年04月09日 07版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