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稱,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鞏固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國家統計局將會同有關方面繼續開展全國粗鋼產量調控工作,堅持以節能降碳為重點,區分情況、有保有壓、分類指導、扶優汰劣,推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促進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同時,為配合做好產能產量調控工作,相關部門將聯合開展全國鋼鐵冶煉企業裝備基礎信息摸底工作。
消息發布后,一時間在鋼鐵圈廣泛傳播。圈內呼喚已久的粗鋼產量調控終于迎來確定性的消息,似乎一掃今年初以來尤其是春節假期以來籠罩在鋼鐵行業的層層陰霾。
今年初以來,受有效需求不足及春節后需求啟動延后等因素影響,鋼材市場價格一路下行。以螺紋鋼為例,螺紋鋼價格一度從今年初的4000元/噸左右跌至最低時的3400元/噸附近,跌幅超過15%以上。受此影響,鋼鐵產業鏈各主體經營風險和產業鏈資金風險陡增。國家有關部門此時發布今年的“控產”消息無疑是為了穩定市場預期,減少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
這也是自2021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連續第4年實施粗鋼產量調控政策。和前幾次一樣,粗鋼產量調控的消息發布后,總會引起輿論廣泛關注,也總有不同的聲音迸發出來,最主要還是討論粗鋼產量調控政策繼續進行的必要性。而今年的討論似乎尤為激烈。
有觀點認為,鋼鐵行業進入下行階段,應該由市場來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優勝劣汰、大浪淘沙,政府應該少介入或不介入,讓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活下來。暫且稱之為“市場派”。與之相對立的觀點認為,在當前階段,政府反而應該加大力度介入產業治理,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提升中國鋼鐵產業的競爭力。暫且稱之為“政府派”。
從近些年鋼鐵行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在市場化的強大力量推動下,我國鋼鐵行業極大地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有量的飛躍,更有質的貢獻。與此同時,鋼鐵行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發展粗放、競爭無序、利潤率長期偏低等現象,而其背后的主因是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政府和市場作為兩種基本的資源配置的方式,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缺一不可。尤其是在當前,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更需要發揮作用,從而更好地促進有效市場機制的形成。
如前所述,粗鋼產量調控政策之所以會出現“政府派”和“市場派”,主要原因是秉持兩派觀點的相關方利益訴求點不同。“市場派”認為,產量調控按照以往的經驗,同一區域市場的產量壓減基本是“一刀切”,這樣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也可能會享受到產量調控后的紅利,僥幸活了下來,熬到下一個周期。
筆者認為,市場化從來都是優化資源配置和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而已,并非我們的目標。市場化的前提是其作用能夠有效發揮,依賴于公平的市場環境。問題是,鋼鐵行業當前的市場環境真的那么公平么?那些自稱有競爭力、有自信在當前嚴峻市場環境下搏殺出圈的鋼鐵企業,自身的競爭力確實完全來自于企業內部的良性機制么?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企業融資成本方面,國有鋼鐵企業一般在申請銀行貸款或者發債等方面較民營企業容易得多,融資成本往往比民營企業低六七個百分點,這種“先天優勢”也可以被看作是國有鋼鐵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么?再比如環保投入方面,南方鋼鐵企業目前實施的包括超低排放改造在內的環保治理投資遠遠低于北方鋼鐵企業,尤其是遠低于京津冀等重點地區。據有關部門調研和測算,南北方噸鋼環保投入相差300元以上,后期運行成本也相差100元以上,這種噸鋼環保投入和運行就是實打實的成本,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難道能就此說北方鋼鐵企業競爭力比南方鋼鐵企業弱么?顯而易見,這種先天的不公平已經存在,現在提倡完全市場化去搏殺,豈不是更大的不公平?最終的結果不僅無法有效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反而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市場機制完全失靈。
因此,筆者認為,至少在當前公平的市場環境沒有達到預期之前,那些提倡完全市場化的觀點本質上是站不住腳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說到底,就是市場要有效,政府要有為。鋼鐵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多重壓力,受多種要素制約,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當下的每一步都很關鍵,事關我國能否繼續保持鋼鐵產業的優勢地位。
更好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需要政府精準制策,更要精準施策。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發布的消息來看,“區分情況、有保有壓、分類指導、扶優汰劣”16字方針體現了此次粗鋼產量調控政策的原則,也從側面說明政府部門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會更加注重精準調控,這十分考驗政府“有為”的耐心和智慧。而保障上述16字方針的前提,是對全國鋼鐵生產企業的基本情況有全面準確的掌握。鑒于前幾次粗鋼產量調控的效果,有關部門在正式實施產量調控政策前,裝備摸底是一項最重要的工作,關乎此次調控政策能否有效實施,有效市場能否充分發揮調節作用。
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需要與時俱進,動態施策、靈活施策。任何一項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然要把握“時、度、勢”。所謂“時”,就是把握政策發布的時點;所謂“度”,就是考慮政府的手伸得多長,處理好與市場的關系;所謂“勢”,則指要服務于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方向,順勢而為。對于鋼鐵行業來說,當前建立新的產能治理新機制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產能置換自2015年推出以來,配合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有效規范行業產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自2020年起,鋼鐵行業進入實質性的需求下行階段,產能置換原有的政策尤其是其對相關置換產能指標的交易,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些競爭力弱的企業主動退出、出清產能,進一步導致行業產能過剩,不利于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有些產業政策應該與時俱進、順勢而為,該調整的調整,根據行業新情況、新趨勢靈活施策。
更好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需要加快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之所以市場機制會失靈,往往是市場環境出了問題,這就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去干預。從營造公平有效的市場環境的角度來看,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對于鋼鐵行業良性健康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如前所述,當前鋼鐵行業在跨地區要素資源流動方面存在諸多堵點,比如不同區域間的融資成本、能耗指標要求、環境容量要求等,無形之中造成了區域間的不公平。這一方面不利于行業內部的兼并重組,另一方面不利于產業主管部門發布的產業政策有效落實。從這幾年鋼鐵行業跨地區產能置換和重點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情況來看,跨地區要素資源流通不暢是影響行業兼并重組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也亟須加速推進。(筱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