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江過海、“上天入地”。對內主城市可1小時通達,對外連通華東、中南、西南等地的大交通網正在形成。
高筑平臺、戰略支點。構建一流的國際營商環境、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做強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支撐能力,全面對外開放的探索日漸步入正軌。
“雙核”驅動、三地融通。“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等全新創舉正在涌現,為發展區域經濟開歷史新篇。
“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承載國家發展戰略部署的粵港澳大灣區迎來新氣象。
大交通:從地下到天空
一個從地下到天空的立體化交通網絡,正將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深度聯通。
在地下,4月20日,速度達到160公里每小時、粵港大灣區時速最高的廣州地鐵18號線全線長軌貫通。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網絡的又一重要進展。
隨著廣深港高鐵、穗莞深城際鐵路等建成運營,廣湛、汕汕、深江、深汕高鐵等開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通車總里程已超過2200公里,高鐵里程超過12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超過1000公里。已初步形成連通粵東西北,連接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區的放射型對外通道格局和內部城際網絡主骨架。
在海上,5月6日,隨著最后一榀長40米、重165噸的預制箱梁落在深中通道陸域引橋194號墩蓋梁上,深中通道陸域引橋箱梁架設任務完成。深中通道項目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個世界級跨海通道集群工程,也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技術難度最大、建造工藝最復雜的工程之一。
隨著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建成通車,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加快,以及新橫琴口岸開通使用、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主體結構工程順利完工和深圳灣口岸貨檢通道實現24小時通關,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理的隔阻日漸消除。
在空中,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正如火如荼,深圳機場擴建工程正加快建設,佛山新機場場址已獲中國民航局批復。
2020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376.8萬人次,登頂全球第一位。粵港澳大灣區民用航空的作用日益凸顯。
據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粵港澳大灣區對內將構建形成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的多層次交通網絡、對外建設通往東盟國家的陸路國際大通道。
大開放:打造“雙循環”的強戰略支撐點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國際化水平領先的區域之一。嘗試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明確定位和要求。
——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5月8日,廣州市發布《廣州市用繡花功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營商環境若干措施》,啟動營商環境4.0改革,提出了35條改革舉措、共260項年度任務,用繡花功夫繼續深化、細化、系統化各領域改革,以提升市場主體滿意度為導向,減環節、減時間、減成本、優服務,加快構建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據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介紹,粵港澳大灣區將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深入推進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和人員往來高效,攜手港澳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建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珠海橫琴新區近日推出了個體經營臺賬式備案系統,同時還有跨境辦、一站辦、掌上辦等一系列快捷服務通道,“商事登記澳門投資者公證服務專窗”將辦事時長從原來的7個工作日以上,縮短為2個工作日以內。
“這是國內首創的對澳服務模式,有利于提升澳門投資者在橫琴新區市場準入的便利度,目前在橫琴注冊的澳資企業已超過4000家。”橫琴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李桃艷說。
——打造“雙循環”的強戰略支撐點。今年一季度,廣東貨物進出口總額18263.1億元,一般貿易進出口占進出口比重過半。廣東省統計局副局長王麗瑩說,從數據看,廣東外貿新業態快速增長,外貿結構正不斷優化,外貿經濟質量不斷提高。分區域看,處于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珠三角9地市占絕大部分。
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充分發揮銜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聚合兩種資源的獨特優勢,增強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功能,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廣東要攜手港澳建立統籌內外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絡,把港澳發達的金融體系、經貿網絡優勢與廣東完備的制造體系、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共同謀劃用好RECP等重大合作機制,不斷深化與東盟等地區務實合作,強化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撐作用。
大格局:續寫區域經濟新篇章
積極發揮“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特點優勢,創新體制機制,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為中國乃至全球發展區域經濟提供難以復制的寶貴經驗。
——“雙城聯動”。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成為鵬城國家實驗室廣州基地,已引進首批7個專項科研團隊;廣州地鐵和騰訊共建全國首個軌道交通智慧大腦——穗騰平臺成功示范應用……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廣深聯動正不斷深入。2019年9月,廣州和深圳簽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等任務,并列出了包括廣深第二高鐵等27個重點合作項目(事項)清單。2020年,廣深兩地再次簽署科技創新、智能裝備產業、基礎設施等7項合作協議,兩地聯動發展進入新階段。
如今,聯動周邊城市的廣深兩大都市圈建設,正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向更高層次、更深內涵、更寬領域的協同發展。廣州和深圳這兩個地區生產總值合計超過5萬億元的城市,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三地融通。全省內地與港澳聯營律師所已發展至15家,97名港澳律師在聯營所執業;1600多名香港專業人士通過互認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68家港澳企業和256名港澳專業人士在自貿試驗區備案執業……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培養、資格互認、標準制定等方面互相融通的成果不斷涌現。
秉承著改革開放前沿之地的創新精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通過區分不同領域、不同情況,積極探索具體問題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逐步打破壁壘屏障,進一步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對于營商環境、城市治理等港澳領先、可以復制的,直接對接實現規則‘聯通’。對于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港澳領先、但難以直接復制的,加快構建接軌的制度體系,實現規則‘貫通’。對于執業資格、社會保障等由于管理方式不同形成的規則差異,則在充分協商基礎上實現規則‘融通’。”珠海市橫琴新區黨委書記牛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