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文部科學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研發投入較高的七個國家中唯獨日本的博士數量呈減少趨勢。與此同時,高質量論文發文數量的排名也呈下降趨勢。
日本的博士數量為何會出現減少趨勢?這既跟人口數量減少、經濟增長下行有關,同時也受到大學改革等制度性問題的影響。日本自2008年開始,人口呈負增長,也大約在相同時期博士的數量開始減少,雖然二者并無直接的相關性,但人口數量畢竟是基礎和底盤。如果考慮到日本經濟的相對衰退,日本政府對教育投入的熱情和意愿相較于20年前也大打折扣。對大多數的日本大學生而言,考取研究生顯然不是他們的最優選項;對于大多數的日本企業而言,如果不是出于需要,也不太愿意雇用高學歷的畢業生,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博士生的就業空間。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的大學教育經歷了幾次重大改革,特別是2004年的大學法人化改革導致日本國立大學直接從政府財政獲得的經費大大減少。雪上加霜的是,日本政府下撥的運營交付金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逐年遞減,其他則輔之以課題經費以及特別預算經費的方式發放,經費來源的不穩定直接導致了日本大學教師雇用的不確定性,而首當其沖者非青年學者莫屬,這是日本博士數量減少的直接誘因。即使努力從事科研,卻仍難以找到穩定的教職,這是日本當前學術研究的現實。
面臨絕對研究人數減少、科研經費相對不足等問題,日本政府并不是沒有積極的嘗試,國際化是一項積極的舉措。目前,日本的公私立大學都在致力于擴大留學生的招生規模,近十年來雖然日本的博士生數量整體下降,但其中留學生的數量卻呈倍增趨勢。留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博士生數量減少的缺口,但留學生的問題在于即使獲得博士學位仍要面臨削尖腦袋在日本爭取教職,或是回到母國從事教學研究的選擇,其中大多數會選擇后者。文部省雖然出臺了“超級全球大學”、G30(2020年實現招收30萬留學生的計劃)等舉措,但也產生了諸如留學生的質量參差不齊、英文教育效果乏善可陳等問題。為培養21世紀頂級的全球大學,2016年日本政府制定“指定國立大學法人制度”,目前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名古屋大學、大阪大學六所大學被認定為“指定國立大學法人”,這些大學在招生規模、師資待遇、國際合作等方面享受特別措施,服務日本政府“科學技術立國”的國策。
如果結構性的問題難以解決,就要從制度上防范甚至補救。日本在技術研發以及高等教育領域仍具有優勢地位,但這種優勢已經或正在面臨被超越的局面。對于中國而言,大學以及研究生招生規模幾近飽和,隨著人口特別是20歲以下人口數量可能出現的減少態勢,如何確保優質高效的教育資源需要做到未雨綢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應用研究雖然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應,但基礎研究卻是壓艙石,“產學研”如何實現有效結合、齊頭并進,這一直是困擾著日本的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在當前的中國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作者是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