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樊三彩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將行業內對于產能治理的看法歸結為市場派、規則派、管控派、自律派、重組派5類,本文看法傾向于管控派,也代表了市場上一部分人對于當前市場形勢的認識及如何走出周期的考慮。不論這一方向是否為應對當前問題的最優解,在行業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充分的討論都是有必要的。其中提出的一些觀點也應引起我們思考。
關于周期。鋼協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提出,“一個成熟的中國鋼鐵必將在經歷各種周期歷練后誕生”。當前,鋼鐵行業處于新一輪下行周期,也是深度調整期,如何走出、多久走出周期,實實在在地考驗著行業的“智慧”與能力。對比國外,日本制鐵等企業也曾經歷過同樣的階段,這是行業“涅槃重生”的必經之路。從近兩年的行業形勢來看,自律不可或缺,如果一家企業沒有適應市場的自主調節能力,沒有轉型升級的自主意識,沒有全力練好內功的決心,那就很難在市場浪潮中站穩腳跟。這也就是上述文章作者所說的不能“躺平”。與此同時,自律也必須戴上規則的“鐐銬”才能真正發揮威力。中國有超10億噸規模的鋼鐵市場,政府管控、樹立規則極為必要,一定程度上,“衡量有為政府的關鍵在于看能不能構建有效市場”,為市場運行制定好環境、能效、碳排放等政策規則,才能推動實現行業健康運行,形成“該管的管,該限的限,該自律的自律”的良性循環局面。
關于產能與產量。當前,各地方政府及企業依然存在“守住產能(產量)似乎就是守住利益”的固有思維,但今年產量增長而效益大幅虧損的形勢已經再次將其證偽,產量高低不等于效益高低。因此,對待產能與產量,我們當不以高低論英雄,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積極鍛造根據市場變化自我調節生產彈性的能力,實現滿足有效需求基礎上的穩增長。同時,在行業低谷期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眼材料升級、材料替代搶先布局,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推動產品結構調整以及工藝、裝備整體升級,以碳約束自行調整產量,實現從“產能治理”到“產能自理”的轉變。
關于出口。上述文章提出“并非是國際市場需求旺盛拉動了鋼材出口,而是供給壓力大,只能通過出口來消化過剩資源”。一般而言,向外出口或者向內供給,都應以需求為依據,以供需動態平衡為原則,但不可否認的是,鋼鐵企業目前存在盲目生產進而盲目出口的現象。海關數據顯示,1月—11月,中國出口鋼材8265.8萬噸,同比增長35.6%。全年有望突破9000萬噸。總量很大,但結構有待優化,占比較高的普通鋼材拉低了整體出口單價,形成“高買原料、低賣鋼材”的現象,浪費了原料資源、生產資源等。不論從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我國經濟內循環的角度,還是實現資源最高效率配置、確保高質量穩增長的角度,抑或是“以滿足內需為主,不以出口為導向”的行業角度看,不具有性價比的鋼材出口都是不應鼓勵的。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關于2024年關稅調整方案的公告,部分高附加值鋼種將獲得出口退稅政策支持,這說明高端鋼鐵產品出口才是國家鼓勵的具有高質量發展意義的出口。
當然,如何盡快走出本輪周期是一項需要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鋼鐵產業鏈企業聚力共謀的重要議題。本篇文章只圍繞相關內容加以討論,但路徑也遠遠不止于此。時間究竟是三五年、七八年還是十幾年,則取決于鋼鐵行業對于行業發展規律與階段的清醒認識,取決于對“高質量發展模式”的深入思考,取決于對于需求結構調整與自身生產節奏的精準對接,也取決于對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更好結合、良性互動的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