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經濟增速目標為5%左右。“2023年,我國經濟會出現前低、中高、后穩的態勢,可以實現預期增長目標。”兩會后,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分析認為,從長期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突出表現在產業鏈供應鏈完整齊全,科技水平持續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數字經濟、綠色產業、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迅速發展,新經濟增長動能不斷增強。從短期看,疫情防控的優化效應、2022年低基數效應、宏觀調控政策疊加效應有利于拉動經濟。
祝寶良圍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需關注哪些問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如何實現經濟增速目標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今年需關注哪些問題?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這三重壓力及其產生的原因仍是今后一段時間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祝寶良強調。
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過去3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長4.5%,需求不足成為中國經濟運行最主要的矛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特別是房地產、民營教育、平臺經濟3個吸納年輕人就業多的行業收縮較快。
“當前,房地產市場面臨下行風險,居民購房進入觀望階段,改善型需求釋放面臨較大障礙。同時,房地產企業融資難問題仍將持續,‘銷售弱—回款難—拿地意愿不足—新開工降速—房地產投資回落’的循環尚未打破。”祝寶良特別強調。同時,他認為,制造業的產能利用率不高,工業企業利潤出現負增長,因而近兩年的制造業投資高增長也難以持續。
市場主體預期轉弱。祝寶良認為,國內外兩方面因素均對市場主體預期產生影響。
就國內而言,連續3年疫情沖擊,企業難以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能源及原材料價格處于高位,日常防疫剛性開支加大,企業經營成本壓力較大,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更大一些。
國外層面,疫情和地緣政治因素導致世界出現去全球化浪潮。美國也通過“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小院高墻”等打壓遏制我國,導致出現“卡脖子”的事情,影響一些企業的信心。“我國提出‘雙循環’戰略,統籌發展與安全,科技創新要實行新型舉國體制和自立自強等,這讓海外投資者產生一些疑慮,認為中國要調整甚至放棄對外開放政策。這是走入了理解的誤區。”祝寶良表示。
局部金融風險和地方財政平衡壓力加大。祝寶良指出,當前,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逐步暴露。“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內部管理不規范等因素影響,中小銀行特別是村鎮銀行在資產質量、資本充足水平、公司治理等方面面臨突出問題,部分村鎮銀行已無法兌付,其風險暴露不僅影響金融穩定,還會影響社會穩定。”他說。同時,由于經濟增速低于預期目標,土地出讓金大幅下滑,基本民生支出剛性增長,疫情防控加大了地方財政支出,導致部分地方財政平衡壓力加大,債務風險開始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轉移。
2023年世界經濟會如何發展?
“受烏克蘭危機、通貨膨脹超預期和美國等主要國家宏觀政策快速收緊等多重因素沖擊,世界經濟正面臨增長放緩和通貨膨脹高企的雙重壓力,出現滯脹局面,占全球經濟1/3左右的國家(經濟體)將在2023年發生經濟萎縮。”祝寶良認為。
2023年1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世界經濟將增長2.9%左右,比2022年下降0.5個百分點。祝寶良分析道,美國的貨幣政策收縮將導致美國經濟2023年增速降至1%以下;受能源危機影響,歐元區經濟增速將降至0.5%以下;過度依賴能源進口、外資流入的中低收入國家將陷入債務困境。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全球通脹壓力比預期的更廣泛、更持久。祝寶良指出:“國際市場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價格仍處于高位,部分國家面臨能源危機、糧食危機。”數據顯示,全球貿易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失去增長動能,預計2023年增速將大幅下降。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23年世界貿易量增長2%左右,比2022年低約3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美國對我國遏制圍堵加強。近期,美國召開美歐貿易技術理事會,在貿易、半導體、能源技術、技術標準、人才培養等領域制定排他性政策,推動產業鏈轉出中國,遲滯我國產業鏈提升。“我國面臨外需收縮、短期資本外流的壓力。”祝寶良表示,中美博弈會導致我國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難以發揮,科技創新成本上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受到威脅。不過,他同時指出:“世界經濟增速減緩,一些國家經濟出現困難,也有利于我國走出去進行資源、能源、技術合作,吸引高載能、高技術行業的外商企業投資我國。”
面對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祝寶良強調,我國要堅持以我為主、穩字當頭、趨利避害,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以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參與國際大循環,為全球經濟治理和世界經濟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2023年我國經濟緣何能實現預期目標?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各級政府換屆之年,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
“確定年度經濟增速目標,要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和我國現實的需要和可能。”在當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祝寶良認為我國經濟能夠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主要原因有3個方面。第一,經濟增速目標考慮了需要。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有較強的相關關系,要維持5.5%左右的失業率,需要經濟增長5%左右。第二,經濟增速目標實現有可能性。經濟增長高低主要由潛在經濟水平決定。盡管疫情暴發拉低了我國的潛在經濟水平,但我國物質技術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創業創新活躍,國內經濟研究機構普遍認為,我國經濟的潛在水平為5%~5.5%。第三,經濟增速目標有可行性。從目前看,三大效應會拉動2023年經濟回升,分別是疫情防控的優化效應、2022年的低基數效應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的疊加效應。
與此同時,陳寶良具體分析了以下幾方面情況。
居民消費增速提高。進入后疫情時期后,我國生產生活逐步回歸常態,消費場景再現,消費將出現明顯反彈。通過分析疫情后美國、日本及歐洲、東亞各地消費復蘇情況,祝寶良總結道,疫情后,商品和服務消費均會出現較快回升,特別是服務消費恢復會更快。“但連續3年疫情影響,我國部分居民收入減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邊際消費傾向很難超過疫情前水平,總體消費增長仍然相對緩慢。”他預計,“消費市場將延續高檔消費增勢較好、中低檔消費修復偏慢、服務消費回升的局面。”
投資總體保持平穩。祝寶良認為,2023年基建投資增速會繼續維持高位。“2022年6月以來,各級政府加快推進基建項目審批,政策性銀行的開發性金融工具、社會資金與政府專項債結合,大大增加了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基建實物工作量從2022年第三季度加快形成,并對2023年的基建投資形成支撐。”他說。
祝寶良認為,在2022年低基數下,2023年房地產銷售、投資會止跌企穩。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確保房地產平穩發展。為提供足夠流動性,滿足行業合理需求,金融機構加大了對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地方政府通過適度放寬參與條件、修改競拍規則、推出更多優質地塊等方式在土地供應方面給予房地產企業更多利潤空間,鼓勵企業拿地。這些政策對改善購房者預期、穩定房地產需求有積極作用。”祝寶良同時表示,2021年底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調整房地產相關政策,通過調降房貸利率、降低首付比例、松綁限售限購政策等支持居民住房貸款需求。
出口明顯回落。“2023年,世界經濟減慢會對我國的出口帶來較大沖擊,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對我國出口的提振作用有限。”祝寶良分析指出,各國恢復正常生產后,一些訂單流出我國。同時,各國內顧傾向加劇,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上升,全球產業布局將從注重成本轉向更加注重安全和效率,產業鏈供應鏈趨于區域化、本土化、短鏈化,部分產業流出我國。
“2023年,我國出口額按美元計算可能出現零增長。”祝寶良表示,目前,大宗商品價格仍處于高位,我國進口會隨著經濟增長而相應增加,凈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相應減小。
通脹繼續溫和上升。祝寶良從兩方面進行了分析。從全球看,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通貨膨脹是成本推動、需求拉動、結構性的混合型通脹,難以靠緊縮政策得到快速治理,因而全球通脹還會維持一段時間。不過,美聯儲縮減購債、急劇加息,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轉向緊縮,有利于穩定全球通脹預期,我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明顯縮小。
從國內看,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我國的服務消費將較快恢復,服務價格會有所上升。但我國貨幣政策仍處于常態化,基本管住了物價上漲的貨幣基礎。“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態勢尚未改變,也不會出現工資物價聯動的局面。”祝寶良表示。此外,2022年價格翹尾對2023年的影響很小,我國通脹水平基本溫和,工業品出廠價格還有可能出現負增長。
就業基本穩定。“為應對疫情對就業的沖擊,我國將繼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援企穩崗,保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祝寶良預計,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會超過1200萬人,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5%左右。同時,基建投資帶來的乘數效應對相關產業鏈和就業的帶動作用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速會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