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好于預期挑戰不容忽視——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談當前中央企業發展態勢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企業正常運行帶來挑戰。作為國民經濟“頂梁柱”,上半年中央企業干得怎么樣?下半年,中央企業改革發展往哪里走?新華社記者近日采訪了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
穩發展:四句話勾勒央企上半年運行軌跡
問:您如何評價中央企業上半年表現?
答:今年上半年極不平凡、極具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勇于擔當、奮力拼搏,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上半年經濟運行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句話:
一是運行好于預期。從重點行業生產經營實物量指標變化情況看,上半年中央企業鋼材產量、原油產量、發電量和售電量等指標,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的98%以上。這些基礎行業實物量指標出現邊際改善,反映出國民經濟逐步好轉,也為下半年經濟運行提振了信心。
二是指標逐月修復。進入二季度,中央企業收入降幅逐月收窄,其中6月份實現營業收入2.9萬億元、凈利潤166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6%和5%,收入和利潤同步實現正增長。
三是有效投資加速。上半年,全社會投資水平下降,中央企業投資逆勢增長,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萬億元,同比增幅為7.2%。其中,制造業投資超過1300億元,新型基礎設施投資近1600億元。這些投資呈現出實體經濟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新產業新動能投資明顯加速、服務國家戰略的力度進一步加大等方面的特點,為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四是社會責任彰顯。中央企業堅決執行國家降電價、降氣價、降資費、降路費、降房租政策,上半年累計降低全社會運行成本超1200億元。我們將繼續不折不扣執行減費讓利政策,為保市場主體、保社會生產力貢獻央企力量,全年減費讓利將超過1800億元。
談走勢:明確“兩個力爭”任務目標
問:您怎么看后兩個季度中央企業運行環境?全年目標會調整嗎?
答:盡管上半年央企經濟運行情況比預料的要好,但我們也清醒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擴散蔓延,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風險挑戰不容低估。
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決策部署,下半年我們決心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力爭絕大多數中央企業效益持續較快增長、力爭中央企業總體效益實現正增長,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作出更大貢獻。
為此,我們將采取一系列措施,突出抓好提質增效穩增長、企業改革落實落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以及重大風險防范化解等方面的工作。
完成好這些工作,關鍵是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將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充分激發企業市場主體活力,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戰勝困難挑戰,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發展好成績。
促改革:以三年行動為契機吹響改革沖鋒號
問: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明確要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優化營商環境,實施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如何深化改革促發展?
答:國企改革重在行動、重在效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不久將印發實施。我們將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再次吹響改革的沖鋒號,通過加快深化改革,讓企業機制活起來,讓布局結構優起來,讓發展動力強起來。
改革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充分釋放和激發基層改革活力等。
總之,我們要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扭住關鍵、突出重點,以“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思路,推動改革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國企改革的綜合成效更好服務發展大局。
促融合:共同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業
問:受疫情影響,一些民營企業出現了經營困難,與國企合作的意愿和傾向有所增強。對于加強與民營企業等市場主體合作,國資委與中央企業是怎么看的?
答: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求,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帶動上下游各類企業共渡難關。落實好總書記指示精神,主動和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建產業鏈供應鏈,共同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和經濟生態,是中央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具體行動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堅決落實國家紓困惠企政策,支持帶動各類企業共渡難關外,我們將鼓勵支持中央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加強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協同,共同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各類企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發揮國有資本紐帶作用,帶動各類企業融合發展。上半年,中央企業通過投資入股、合資新設、并購重組、增資擴股等多種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資超過1100億元。我們將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與各類企業合作,積極穩妥深化混改,支持鼓勵各類企業參與國企改革,加強與各類企業進行股權融合、戰略合作、資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