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深情講到“齊心協力建包鋼”歷史佳話,將全國人民的記憶拉回到新中國成立之初艱苦奮斗的年代。
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包鋼建廠70周年的喜慶日子里,坐落在內蒙古包頭市的“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莊嚴恢宏,無聲地講述著70年前黨中央決策建設包鋼、10余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聚集塞北,在茫茫戈壁建設新中國草原鋼鐵之城的宏偉歷史。
2022年4月12日,一位俊朗的青年曾走進這座展陳館,站在全國勞模劉志祥老人生前物品展柜前淚灑衣襟。他叫徐光遠,清華大學博士后,時任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他還有一個身份——劉志祥老人的外孫。
劉志祥,1929年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1955年,剛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劉志祥調到包鋼工作。1959年,為包鋼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劉志祥光榮出席全國群英會。接待晚宴上,劉志祥與周恩來總理許下一個約定,待包鋼建成后,請周總理一定到包鋼看一看。1959年10月15日,新中國草原鋼城噴涌出第一縷金色鐵水,周恩來總理親臨包鋼,為一號高爐出鐵剪彩。劉志祥的心愿實現了!國家領導人與勞動模范的約定,成為包鋼內外流傳至今的佳話。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劉志祥選擇到包鋼工作時,同時收到了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他堅定地選擇了前者。他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時隔半個多世紀,他的外孫徐光遠接過夢想的接力棒,“圓夢”清華,并在學成后帶著老人的遺愿來到包鋼,找尋前沿智能科學在包鋼落地生花的契機。一個家庭的夢想,在三代人之間接力傳遞;建設包鋼的夢想,在千千萬萬建設者手中接續傳承。
“齊心協力建包鋼”
新中國鋼鐵史的偉大樂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眾共同奮斗的結果,內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眾團結奮斗。“齊心協力建包鋼”的歷史佳話,正是團結奮斗歷史經驗的生動實踐和有力見證。
彼時,千千萬萬的“劉志祥”,聽從黨和國家的號令,創造出“平地起高爐,荒漠變鋼城”的人間奇跡。時光荏苒七十載,在頑石與爐火的激烈碰撞中,包鋼人書寫了一部部火紅跌宕的中國鋼鐵科技創新史。我國第一支每米60公斤及75公斤鋼軌、第一支輕型薄壁大型工字鋼、第一支每米60公斤鈮稀土軌、第一支國內最大口徑直徑426毫米熱軋無縫鋼管……象征著新中國鋼鐵力量的重要產品陸續研制成功,開創了一個個中國鋼鐵工業史的先河。
一代接著一代干。基于“稀土鋼+系列精品鋼”產品定位,今天的包鋼已形成1750萬噸產鋼規模,逐步掌握打通鋼鐵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密鑰。在縱橫交錯的高鐵網,在萬眾矚目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在中俄東線、陜京四線等輸氣管道,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觀光橋梁,在一汽、東風、海信、美的等知名企業,包鋼品牌聲名鵲起。
黨和國家決策在內蒙古建設并發展包鋼,本身就賦予了包鋼穩定邊疆、改變民族地區經濟面貌的重要使命。包鋼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演繹著新時代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的美好圖景。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位于大興安嶺東麓,是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人民的聚居地。阿榮旗音河鄉獵民新村負責人和村民們常講起“包鋼獵民新村”村名的由來。
1998年,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水沖毀了維古奇獵民村300多戶居民的家園。得知災情后,包鋼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先后捐款90萬元,幫助民族兄弟建立起新家園。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村民們深深感受到有一種溫暖來自一個遙遠的地方,她的名字叫“包鋼”。為了牢記這段兩地締結的民族團結友誼,新村莊被命名為“包鋼獵民新村”。
包鋼還多次捐贈錢款和專業書籍,幫助阿榮旗走上鄉村振興幸福路,讓民族團結進步的真摯情感在新時代閃耀更大光芒。
“兩個稀土基地”建設
爭當承擔國家使命主力軍
2023年7月28日—30日,第二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上,第七屆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獲獎名單揭曉。包鋼首席技能大師張文斌帶領的團隊,歷經10余載刻苦研發,一舉推動“萬噸級輕稀土碳酸鹽連續化生產工藝研究及產業化”項目雄踞榜首,被評為一等成果。
張文斌大師與團隊成員進行技術研討。(包鋼 供圖)
從1934年地質學家何作霖發現白云鄂博礦石中含有稀土元素起,富饒的寶山便向世界打開了稀土的神秘之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稀土產業發展,中國稀土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探尋“點土成金”之法,奠定了我國稀土產業發展的基石。
努力建設全國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領先的稀土應用基地,包鋼一如既往,堅定扛起黨中央交付的重大使命,勇當“兩個稀土基地”建設主力軍。
壯志雄心可以跨越山海,包鋼發揮冶煉分離產能世界第一、技術全球領先優勢等絕對優勢,打造全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生產基地;加快金屬企業提產擴能和兼并重組,成為全國最大稀土金屬生產基地;建設面向全國的現代化稀土產品交易中心,為國家稀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平穩運行提供強力支撐保障。包鋼還“走出去”開展國外稀土資源合作,最大程度強化稀土原料供應保障能力,增添擔當國家使命的信心和底氣。
勇于攀登且善于登峰,包鋼推進“稀土+”協同創新,著眼新能源領域開發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潛能。在風電、光伏、水電、硅鋼、輸氫、耐磨等領域全面布局稀土鋼系列新產品,書寫稀土新材料大文章,一大批高顏值、高顯示度的產品高度契合新質生產力特質。
圍繞“四個面向”,包鋼大力推動稀土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數智化重大變革,實現高純稀土氧化物、中重稀土金屬、靶材等高端產品批量化生產,開展國防軍工、精密裝備等領域高端永磁材料、拋光材料、儲氫材料研發。包鋼還自主研發首臺套固態儲氫裝置,“稀土碳酸鹽連續化生產節能降碳技術”被工信部評為“原材料工業20大低碳技術”,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稀土科學技術獎特等獎項收入囊中。
心懷國之大者,厚植家國情懷,包鋼人接續搭建起中國稀土事業的不朽豐碑,書寫了自強不息的生動傳奇,讓中國稀土馳騁于國際賽道、閃耀在世界舞臺。
踐行“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繁花一路歌
2023年10月17日,塞爾維亞建設、交通和基礎設施部部長戈蘭·韋西奇來到中國,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向中國中車伸出了深化友誼、增進合作的信任之手,中國制造的20輛時速200千米高速動車組將在匈塞鐵路上奔馳。
匈塞鐵路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包鋼為匈塞鐵路量身定制的2.26萬噸優質鋼軌漂洋過海,助力匈塞兩國首都之間的旅程由8小時縮短至3小時。包鋼鋼軌托起中國動車,全面提升“匈塞效率”,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力量、中國質量、中國品牌。
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包鋼始終走在前列。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日起,包鋼便將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之選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撬動。包鋼建成稀土鋼板材生產體系,升級改造原有生產裝備,制造水平實現重大飛越,奔往“一帶一路”的包鋼快車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加速度。數據顯示,10余年間,包鋼產品出口國家數量由最初的22個增加至60個;出口“一帶一路”鋼材量持續攀升,最高年份達到187.74萬噸,相比早期實現翻倍增長;出口種類拓展至板、管、軌、線各類產品,自2013年至今,包鋼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鋼材已達1400余萬噸。
蒙古國是“一帶一路”沿線的一處耀眼明珠,白國君是包鋼礦業駐蒙古國辦事處主任,一段親身經歷令他難忘。
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飲用水取自于圖拉河,由于缺乏現代化污水處理技術,飲水成了大問題。經中蒙兩國政府磋商,中方同意無償援建。作為供貨方,包鋼在蒙古國創建蒙潤公司,員工大多錄用當地居民。
蘇赫巴托是蒙潤公司的蒙古國員工,家中飼養的牲畜是家庭經濟來源之一。蘇赫巴托接生馬駒時不慎受傷,白國君等包鋼駐蒙代表前往他家探望,盡力提供幫助,蘇赫巴托一家感動不已。同為員工的敖特根巴雅爾因家人病逝難過不已,蒙潤公司送去關心和安慰,陪伴他度過了那段最傷心的時光。
在中國駐蒙企業工作多年,蘇赫巴托和敖特根巴雅爾成了半個“中國通”,喜愛中國歷史和文化,對企業十分忠誠。他們說,中國企業有著諸多不同,注重理念和創新,擁有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魄力和韌勁,特別是中國企業走到哪里,“人情味”就傳遞到哪里。“我們希望中國企業在我們的國家壯大,有更多同胞加入進來。”他們動情地說。山不同、水不同,帶著情懷建設“一帶一路”,包鋼繪制出一幅幅飽蘸溫情的動人圖畫。
70年強企報國志,天地鑒肝膽報國情。祖國正北方,一座鋼鐵重鎮與新中國同生、同興。沐浴著新時代光輝的新包鋼,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秉承著“齊心協力建包鋼”的奮斗精神,向著更加輝煌的未來奮勇前行。(于泓澤 白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