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2時10分,江蘇沙鋼集團的卓越領導人、董事局主席沈文榮同志告別了他熱愛的鋼鐵,與我們永別了!
“中華民族百年來的歷史,注定了我們是必須要拼命去搶時間創大業的一代人,我們想逃都逃不脫!”
“我們的決心就是我們的資源,我們的信念就是我們的未來。”
“大國要有大國戰略,所謂的新興產業要搞,但不能放棄傳統產業。制定產業政策要面向世界競爭,到國際市場上賺錢才叫能力,因此,中國鋼鐵工業的調整必須與世界經濟格局結合起來。”
“沙鋼是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不斷發展的,一直走一切從市場出發的路子,堅持快速創新、高效組織的行為準則,最終一定要打造百年老廠。”
……
沈文榮與沙鋼員工交流
言猶在耳,而斯人已逝。在無限的哀痛之中,現在,就讓我們將歷史的指針回撥到49年前,再次觸摸那顆滾燙的鋼鐵心靈吧!
一顆赤子之心——“國家需要鋼鐵,我們就去搞鋼鐵”
“那時候,我們還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搞鋼鐵有多難,只知道沒有鋼鐵,國家需要鋼鐵,我們就去搞鋼鐵。”1975年,當沈文榮決心帶領一群軋棉花的漢子叩響鋼鐵世界的大門時,如此表述自己的初心。
國家需要,我們就去搞,這是初心;而一旦進入鋼鐵領域,發現比想象中艱難十倍不止,這是現實。1974-1976年,全國計劃產鋼指標無一完成。當時全國鋼產量只有2000多萬噸,沙洲縣(現為張家港市)一年分配到的鋼材計劃僅為4.6噸。從中央到地方,鋼鐵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愁和盼。但是,興辦一家鋼鐵企業絕非易事,即使是現在,也仍然有一眾國家沒有或者靠自己建不起一家鋼鐵聯合企業。所以在當時,擺在沈文榮面前的“難”可不少:無設備、無技術、無原料,電、焦炭、耐火材料等等也都沒有計劃。
啥都沒有,憑什么辦廠?
“決心,有了決心以后就有資源,沒有人才就找人才,條件不具備可以創造條件,當一班人有決心的時候,還有什么不成?”沈文榮有著堅定的信念,“大膽去闖,大膽去做,相信我們比別人做得更好。”
帶頭學技術,打地鋪、吃大灶,連續跟班十多個小時;小機床上加工軋機牌坊;用柴油機拖動軋機軋鋼;千方百計尋找廢品冷條等邊角廢料;肩扛手推、人工喂料……沈文榮身先士卒,克服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在車間里,他說得最多的是:“我來加班,你們休息。”
“專業生產熱軋窗框鋼”是沈文榮執掌沙鋼帥印后的第一個重大決策。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全國上下一派建設熱潮。沈文榮洞察“以鋼代木”的大趨勢,果斷提出“緊握拳頭、鍛造精品、專業生產、強勢出擊”的發展方略,大膽提出“沖出本省,參與市場競爭,要在三五年內實現產品銷售量和質量全國第一”的目標。
沙鋼窗框鋼生產現場
干的是大廠“不樂意”、小廠“干不成”的“零碎活”,夾縫中求生存還想做“全國第一”?許多人覺得是“天方夜譚”。
一如那立根懸崖絕壁間的蒼松勁竹,有一點薄土,就倔強地吐出一簇新綠。
從機關到學校,從住宅到廠房,全國鋼窗的需求持續“井噴”。至上世紀80年代,沙鋼熱軋窗框鋼的銷量和質量雙雙奪得全國第一,市場占有率達到全國70%以上,“要好鋼,到沙鋼”的宣傳語響徹神州。
整裝待發的沙鋼窗框鋼
20世紀80年代后期,沿海十四個城市對外開放,國家批準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大力提倡發展外向型經濟。乘著這股東風,沈文榮這一中國鋼鐵企業中還排不上號的“小人物”,做出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壯舉:成功引進英國75噸電爐連鑄連軋的短流程生產線。這在中國民族鋼鐵工業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時任國家冶金工業部常務副部長周傳典盛贊:“中國鋼鐵工業第三次革命的樣板”。
1988年沙鋼從英國引進的75噸超高功率電爐-連鑄-連軋生產線
“國家需要鋼鐵,我們就去搞鋼鐵。”當國家經濟建設需要更多的建筑用鋼材,沙鋼引進75噸超高功率電爐、連鑄、連軋一體化短流程生產線。當國家需要更多的板材,2006年,沙鋼1700毫米熱卷和5米寬厚板生產線竣工投產;2023年,世界最大超薄帶鑄軋生產基地在沙鋼建成。
從軋棉花到軋鋼材,從窗框鋼到長材,再到板帶材、超薄帶材,沈文榮實質上一直遵循了“國家需要鋼鐵,我們就去搞鋼鐵”的家國情懷,赤子之心。
永懷“國之大者”——“建設鋼鐵強國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2020年12月, 沈文榮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
沈文榮心中始終裝著“國之大”。他常說,“建設鋼鐵強國是鋼鐵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抉擇,也是所有鋼鐵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何建設鋼鐵強國?沈文榮十分強調創新的作用。他認為,“創新是一個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石,也是每個企業不斷向前發展,增強競爭實力勇攀市場高峰的重要途徑。”
德國蒂森克虜伯鳳凰鋼廠要整體出賣的信息讓沈文榮眼前一亮,立即組織談判組飛赴德國,一句“你們要整體出讓,我就全部買下來!”讓蒂森克虜伯高層被中國人的氣魄深深折服。
經過十幾輪“高手過招”,雙方終于簽訂合同。然而,沈文榮意想不到的一股暗流,差點使這一曠世之舉夭折。當時國內一位業內人士在一些十分重要的會上多次渲染:沙鋼花大錢買了一堆廢鋼鐵,要國家主管部門迅速制止這種“敗家子”行為。有人“橫插一杠子”,宣揚沙鋼沒有這個實力。
這卻更加激起了沈文榮的斗志,僅用一年的時間便一個螺絲帽不少的將25萬噸的設備拆遷搬運到二萬公里外的長江之畔。德國媒體稱這是世界制造史上最大的一次拆遷,英國《金融時報》的一位記者感慨:從蒂森克虜伯工廠搬遷,我們看到了中國大國崛起的強大力量!
買下來不是照搬,而是創新提升。“乘勢而上、做大做強,于國于民于企業,都是一件大好事。”沈文榮經過分析研究,決策采用世界先進的冶金前沿技術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對鳳凰鋼廠整個生產工藝流程進行全方位技術創新和提升改造。
至2005年,沙鋼產鋼量一舉突破1000萬噸,提前20年完成廠慶25年時提出的“未來25年規劃”,以宏大氣魄邁入千萬噸級鋼鐵企業“第一方陣”。
世界鋼鐵權威分析機構《世界鋼鐵市場動態》董事長彼得馬古斯曾被這一奇跡所震撼,稱贊沈文榮是“中國版的愛弗遜”,預言沙鋼會成長為愛弗遜創立的美國紐柯公司那樣的鋼鐵巨人。
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共和國第一代企業家,他總說:“國內爭第一不是最終目的,敢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才是能耐。”
在一次國外考察中,沈文榮了解到“雙輥薄帶鑄軋”,這一當今鋼鐵工業最具發展潛力的一項冶金前沿新技術引起了他的高度關注。2015年,沙鋼與紐柯簽署《對華專利、技術轉讓與技術援助許可協議》。2019年,沙鋼建成世界第四、亞洲第一條超薄帶工業化生產線,被譽為“中國鋼鐵生產工藝技術創新的又一次偉大嘗試和成功實踐”,并通過自主創新將其打造成為全球指標最好的產線,用短短4年時間,走完了世界鋼鐵150年走過的路,占鋼鐵科技制高點。2023年,沙鋼建成全球最大的薄帶鑄軋生產基地。
沙鋼超薄帶工業化生產線
“要創新、要發展,哪里沒有風險?其實很多風險都是自己造成的。一年的事情三年干完,好項目也失敗;三年的事情一年完成,壞事情也變好事情。”這是沈文榮的“風險辯證法”。
“我們要成為強者,首先精神狀態上必須是強者。什么是我們需要的精神狀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耐勞,艱苦奮斗才能創大業。”即使沙鋼成長為千萬巨人、億萬巨人,幾十億,幾百億巨艦以后,沈文榮依然本色不改、初心如昨。
2009年12月,榮膺CCTV2009中國年度經濟人物
如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不斷登攀”沙鋼精神,已經融入沙鋼人的血脈,綿延賡續。
奮斗永不止步——“一個人吃喝玩樂混日子是幾十年,而盡可能多干點工作為國家效力也是幾十年”
2020年7月,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六屆二次理事(擴大)會上建言中國鋼鐵
沙鋼發展近半個世紀以來,不僅帶來了就業崗位,更貢獻了超過1000億元的稅收,累計吸收社會就業何止十萬計,在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慈善事業上總捐資超10億元。
大處顯擔當,細微見真情。如果你走進沙鋼,隨便打聽一個人,總能聽到一串串沈文榮的小故事:
一位老職工開農用車不慎撞傷了沈文榮年近八旬的老母親,他不僅讓自家兄弟分攤藥費,還特地與這位老職工談心。“你家的經濟不寬裕呢!”推心置腹的話語,讓一個中年漢子哭成了淚人。
一位參與創業的老職工不幸得了重病,他立即安排送上海搶救,并關照說:“做手術哪怕幾十萬,廠里都要包下來。”老職工熱淚盈眶,全廠上下為之動容。
為了能和被他視作兄弟姐妹的職工們交流,沈文榮同志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班前都會迎著朝陽,坐在廠門口廣場上的“沙鋼人”銅像下,任何一位職工都可以找他反映問題、解決問題,風雨無阻。直到近幾年身體不適,才慢慢把談話的地方轉移到了辦公室。可一有時間,他還是生產一線,指導工作,與職工拉拉家常、說說體己的話。
熟悉沈文榮的老職工都說:“他的心里有國家、有職工還有最熱愛的鋼鐵事業,唯獨沒有自己。”
回溯時光的長河,沈文榮幾乎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每日黎明即起、深夜方息、殫精竭慮。
“亞洲第一爐”項目談判期間,沈文榮右腳痛風病情急劇發作,腳腫得像個饅頭,不能行走,被強行按倒在病床上掛鹽水。但談判沒有結果,他一刻也躺不住。等到合同全部定下來,他不由自主地從座位滑到談判桌下,鼾聲大作……
沙鋼5800立方米高爐
幾十年如一日地透支體力,讓他的疾病不斷加重,日不能安、夜難以寢,但高強度工作節奏從不曾改。在上海住院期間,他將病房當成辦公室,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了幾十頁,全是關于企業的工作規劃打算。即使在生命中最后的時刻,他心里想的、念的,還是鋼鐵……
他常說,“一個人吃喝玩樂混日子是幾十年,而盡可能多干點工作為國家效力也是幾十年。”他堅信,“百年以后沙鋼還能屹立在揚子江畔,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沈文榮無私忘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為實現強國夢想奉獻全部,他的“鋼鐵夢”早已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融為一體了。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回想起1936年10月19日魯迅以筆代戈,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今日,沈文榮以鋼鐵為筆,不懈奮斗,以其浩蕩的風骨為大國崛起書寫了宏偉圖景,為民族發展挺起了堅強的脊梁,他的精神當為今天的“鋼鐵魂”!(劉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