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李倩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鋼鐵企業是材料制造企業,如何制造出更好的材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之一。”6月25日,在中國(黃石)特鋼產業發展大會上,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董瀚表示,綠色化、智能化和新產品都應該是鋼鐵工業的發展熱點。
圖為董瀚
龐大的鋼鐵需求迫切需要新型鋼鐵材料來匹配
作為第二大量的結構材料和最大量的功能材料,鋼鐵材料的高性能化對構件和零件的高效化和長壽命影響非常大,可以促進運動機械的輕量化與節能減排、建筑設施的材料應用減量化和長壽命、能源生產裝備的能源轉換高效率與節能減排等。“鋼鐵材料的高性能始終是發展主題,是綠色化的重要途徑。”董瀚表示。特別是人類進入工業化之后的幾百年間,鋼鐵材料的高性能化發展促進了許多新型鋼鐵材料的出現。“21世紀的中國鋼鐵產量也已多年達到世界一半,歷史賦予了我們創新任務,我們應該創新打造什么樣的鋼鐵材料呢?”董瀚說,龐大的鋼鐵生產與需求,迫切需要鋼鐵企業研發出新型高性能的鋼鐵材料,具有更高強度、高韌塑性、抗疲勞、耐高溫、抗低溫、耐腐蝕、耐磨損等特性。與今天鋼鐵行業熱門的綠色化和智能化一樣,鋼鐵材料的高性能化同樣是鋼鐵企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董瀚表示,過去,我國更多的是采用國外的鋼號體系,盡管有一些創新和應用,但是與我國作為鋼鐵大國的地位不匹配,特別是在量大面廣的鋼鐵材料方面。“我國普碳鋼占比為70%,是量大面廣的鋼鐵材料,能不能找到成本低的改善耐蝕性的方法呢?”董瀚表示,我國高豐度鑭鈰稀土是很好的合金化元素,鋼中的微量鑭鈰多形合金化,可以促進普碳鋼的耐蝕性達到傳統耐蝕鋼的水平。這是符合我國資源合理利用的綠色鋼鐵材料技術。
基礎研究是材料、工藝和裝備創新的基礎
近年來,我國特鋼發展迅速,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國防和社會的發展,但當前“卡脖子”問題涉及特鋼的裝備比較多,如高端軸承、高鐵輪對、風電軸承、客機起落架、乘用車發動機緊固件等。“我們需要仔細分析,哪些是由于產品體系認證導致的特鋼應用障礙?哪些是特鋼企業還不能夠生產的材料?”董瀚說,西方國家材料生產與裝備制造是相互關聯匹配逐漸發展起來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體系;而我國的發展是跨越式的,國產特鋼產品擬進入一些裝備制造領域,也需要匹配一定的體系準入。此外,應與上下游產業鏈緊密合作,開展新材料的生產與應用的體系創新工作。
董瀚進一步表示,新材料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上述各種基礎條件外,基礎研究一定要進行。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是材料、工藝和裝備創新的基礎。要形成鼓勵和支持基礎研究和創新實踐的氛圍,逐漸改變跟隨創新的做法。
舉例來說,冷拔珠光體鋼絲可應用在橋梁鋼絞線、汽車子午線輪胎等方面,工業產品的強度分別達到2200兆帕級和4000兆帕級,實驗室強度可接近6000兆帕。探索鋼的強化極限,可能會形成新型超高強度鋼,應用在航空、航天、艦船、兵器、機械等領域。過去汽車鋼板的強度一般不超過1000兆帕,現在普遍應用了1500兆帕級的熱成形鋼,甚至達到了2000兆帕級。
再如,美國、日本、德國等機構開展超高純鐵的性能聯合檢測工作,結果表明6N級純鐵的屈服強度可以低至40兆帕,我國制備的4N級純鐵的屈服強度低至60兆帕,均明顯低于教科書中通過理論推導出的純鐵的強度。除了強度之外,純度提高后,純鐵的電磁性能、耐腐蝕性能等也表現出一定的變化。因此,作為原料的純鐵和作為材料的純鐵的確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非調質鋼可以幫助零部件制造企業減免熱處理,節約熱處理能耗,降低污染可能性,提高產品合格率;棒線材在線退火技術可以應用在中高碳特鋼產品生產過程中,減免離線熱處理;抗疲勞破壞的超高強度彈簧鋼應用于汽車少片簧,可以實現輕量化;等等。它們都是最好的綠色化高性能鋼鐵材料。
“未來的材料生產與零部件制造的全產業鏈綠色化發展,為各特鋼產品、工藝、裝備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董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