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國鋼鐵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突破了一個個“卡脖子”的難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即日起,本報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致敬強國路》欄目,邀請行業領導、權威專家、企業家,回顧70年鋼鐵工業發展歷程,總結經驗,展望未來,為鋼鐵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本期,讓我們一起關注中國稀土的過去和未來。
●如今的稀土產業已經井然有序。
●“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多原創性的成果。”
●稀土行業目前仍有痛點。
本報記者 張垚 郭達清
目前,我國稀土行業距離“產業結構合理、科技水平先進、資源有效保護和生產運行有序的稀土行業發展格局”和“稀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多遠?在哪些方面已經做出了成績?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稀土資源的戰略地位、生產量和出口量之間,應堅持怎樣的平衡原則?我國稀土行業正在發生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和中國稀土學會科普部主任石杰。
張安文指出:“未來稀土行業發展任重道遠。稀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中國資源的一大優勢,站在戰略高度,我們要更多地考慮把這些戰略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做成高端產品。我們要看到稀土獨特的戰略地位,但同時,與稀土同樣重要的金屬還有很多,鎢、鍺、鎵、銦、銻、鉍、貴金屬等都在以電子工業、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面地看,做好稀土應用、做高附加值產品、打高科技的牌,才是最靠得住、最有效益、最具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
獨立、完整的稀土工業體系已經建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稀土行業已經建立了獨立、完整的稀土工業體系,涵蓋選礦、冶煉分離、氧化物和金屬生產、稀土材料等各個環節。這一體系有四大標志:一是生產規模大,已居世界第一;二是品種全,從礦產品到氧化物、金屬,再延伸到各種材料,從一般產品到高純產品,從冶煉分離產品到功能材料,我國稀土產業的產品可稱得上“全譜系”——400多個品種、1000多種規格;三是性價比高,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稀土產品與中國稀土產品競爭的難度很大;四是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在冶煉分離方面,我國稀土產業基本處于“領跑狀態”;重要的功能材料中,也有很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些是“齊頭并進”,少量的是“跟跑狀態”。
張安文表示,總體來看,我國稀土產業在前端(采、選、冶)的優勢很大,形成這個優勢“不是一天兩天能學得來的”。六大稀土集團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在集約化生產、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環保和社會責任不斷增強、為下游做好服務、遏制非法開采等方面效果很好。
同時,如今的稀土產業已經井然有序。“我們放眼輕稀土三大產區,當地環境都被保護得很好。”張安文鄭重介紹,包鋼白云鄂博礦檢查措施完備,礦區探頭眾多,尾礦壩不能隨便進入,巡邏隊伍不斷;江銅集團在冕寧投入超過50億元,把過去千瘡百孔的私挖亂采的牦牛坪稀土礦山整治得煥然一新,形成了現代化、規范化、綠色化的礦山管理機制;山東微山稀土礦的保護性開采工作也做得不錯。同時,南方中重稀土礦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重視下,亂采亂挖的現象已經基本得到遏制。
靠“舉國之力”發展壯大
“這些成績,與我國稀土行業多年來多方面的努力分不開,更與政府層面的重視分不開。”張安文說,“1961年,時任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批準建冶金部包頭冶金研究所,即現在的包頭稀土研究院。”據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開展稀土大攻關、大會戰。由于稀土產業涉及的專業領域非常多,眾多單位毫無保留,紛紛派出精兵強將參加,有細密的分工,有默契的合作,產生了相當好的效果。“從那時起,稀土產業就是靠‘舉國之力’發展起來的。后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方毅七下包頭,親自抓稀土工作。”張安文表示。
“北京大學及各高校,中科院的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研究所、上海冶金所、化工冶金研究所,鋼研院、有色院、稀土院、廣州有色院,上海躍龍化工廠(最早分離稀土的企業)、包鋼、廣東珠江冶煉廠、甘肅稀土公司……”張安文對當時主要的科研單位如數家珍,那些高校、院所、企業都為我國稀土產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大批科技人員投身稀土產業,其中最突出的范例就是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改革開放以后,投資開始多元化,民營企業開始積極參與,進一步鞏固了產業優勢。
石杰表示,多年來,稀土行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背后是稀土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的努力。“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多原創性的成果。”石杰進一步表示,“完全依靠自主創新,研發性能優良的選礦藥劑,開發出適合的稀土冶煉分離工藝,是相當困難的。這往往需要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持續探索。”
“我們曾經花了‘大價錢’,我們有義務保護好我們的知識產權,防止我們的技術外泄。這一點很重要!”石杰補充道。
稀土產業仍有提高空間
“當然,如今的稀土行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改善。”張安文指出,例如少量的違規生產還要繼續打擊,環保歷史欠賬要一步步地還,高端產品不足的問題也存在。
在有些情況下,環保治理的資金要遠多于多年來獲得的利潤。上文中提到的牦牛坪礦山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將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還會花大力氣來解決這個問題。”張安文指出,這個成本不能完全由國家買單,畢竟地方、企業和一些個人都曾經受益,因此,環保歷史欠賬后續的投入應該是多方的。
“曾經,一些國家恨不得我們敞開口給他供應稀土,他們不曾想,這對我國的環境破壞有多嚴重!”張安文指出。
同時,稀土行業目前仍有痛點。例如,目前,我國應用的高端傳感器中有80%仍需進口,這將大大延緩我國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進程。每個手機都要用到的微型電容(含微量的鑭),日本某公司的產品可以壟斷全球產量的60%~70%。用稀土原材料生產的重要元器件、零部件乃至整機,都是高附加值產品,此類高端產品很多尚依賴進口。發達國家以較低價格進口原材料,以較高價格向我出口并實行反制,對于我國來說是十分尬尷的。從稀土產業鏈的視角就可看出,我國要真正成為制造和智造大國,而不是裝配大國,還要做艱苦的努力。
“再如機動車尾氣排放達標所需的三元尾氣催化劑/器(稀土元素在其中作助催化劑),對于原裝進口車,這一領域的產品全部都由國外企業提供,甚至合資企業也較少使用國產產品。”石杰透露,在個別領域的產品和技術上,我國確實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近年來,稀土行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應該追溯到2011年國務院的國發〔2011〕12號文,即《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石杰補充道,“現在,國家更加重視稀土行業,這有利于稀土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會對今后稀土行業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包括之前提到的很多高科技領域中,國內企業已經有了與國外企業正面競爭的意識,并且已經開始有所行動。”
張安文指出,盡管國際上確實存在產業分工,但是在主要的、應用大的產品上,我國應該考慮國產化和減少對外依賴。“我們在高科技領域很早就有布局和投入,但我們走,別人也在走。今后,我們一定要走得更快一點。”張安文表示,“稀土領域幾大功能材料最基本的初創技術和基本專利,如今還都在國外。最典型的就是釹鐵硼永磁體,我國主要生產永磁體的企業還在支付專利費。不做高端,就會被‘卡脖子’。這需要各類稀土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付出努力。”對小型稀土企業,張安文指出幾個發展方向:發展配套原輔材料、設備、儀器、儀表、細分市場的特色產品等。
另外,目前個別高端材料的制造水平和均勻一致性有待提高,一些具有用戶需要的化學性能的稀土氧化物和特定物理性能產品還有提升空間,稀土金屬產品的性價比還應繼續提高,稀土相關裝備的自動化與國外還有差距。對此,張安文表示,國家現在高度重視稀土產業,支持更加持續,對失敗更加寬容。 “總之,把土壤和環境搞好,植物有了芽兒會自然地生長。”張安文形象地說。
不做“可以無限供應稀土的奶牛”
關于如何看待稀土產品價格,張安文提出了以下幾方面意見:
一是全球稀土行業有其本身的運行規律,過高或者過低的價格都有悖稀土價格本身的合理性。除合理利潤外,價格應該涵蓋基本成本、稅費,特別是要合理計入環保治理和生態恢復費用。過低價格是竭澤而漁,不可持續。但價格過高,也會使下游虧損生產,最終導致需求銳減,從根本上危及上游廠家生存與發展。
二是全球的供應消費動態體系已經形成,分工、配合、互補和互相側重的關系一定存在。產業鏈的互利共贏也是稀土產品定價的考慮因素之一。
三是我國已經是工業大國,也是稀土應用大國,國內已經有相當大的需求量,我國戰略新興產業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工程、先進制造業都需要稀土。因此,我國生產的稀土也要對國內需求和國際市場統籌考慮。
四是要考慮中國生產稀土本身也有環保、生產能力、地區生態承受能力等制約,中國不是“可以無限供應稀土的奶牛”,亦不能被無限度地索取。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致敬強國路】中國稀土學會談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問題
2019-07-07 13:24:00
來源:
編輯:徐可可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貞里三區26樓 郵編:100029 電話:(010)64442120/(010)64442123 傳真:(010)64411645 電子郵箱:csteelnews@126.com
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法律顧問:大成律師事務所 楊貴生律師 電話: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國鋼鐵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07016269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