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窗口期,是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關鍵期。實現工業綠色發展是推動我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要求,也是河北省實現減排減碳的重要推動力。為加快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依據《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河北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25年)》等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河北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不斷推進制造強省和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建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工業節能成效突出,綠色制造體系更加完善,工業綠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1.工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16%提高到19.4%。累計壓減退出煉鋼產能8212.4萬噸、水泥產能1194.9萬噸、平板玻璃產能4999萬重量箱、焦化產能3144.4萬噸。沿海臨港和資源富集地鋼鐵產能占全省總量的87%。制發工業企業“四個一批”工作方案,全面推動工業企業入園進區,完成84家城市重點污染工業企業和39家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退城搬遷改造。
2.工業綠色制造體系更加完善。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233家,其中國家級綠色工廠95家,排名全國第7位,鋼鐵行業綠色工廠數量全國第一。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園區15家,其中國家級園區8家。明確了鋼鐵、水泥等多個行業綠色制造標準,培育了一批綠色制造第三方服務機構。
3.工業節能降耗邁上新臺階。高耗能行業實現節能監察全覆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6.08%,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石家莊金士頓軸承科技有限公司的離心鼓風機等4類節能產品獲評國家“能效之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2.5立方米下降到15.2立方米,排名全國第5位。首鋼遷安等3家企業入選國家“水效領跑者”名單。
4.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大幅提升。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提升計劃(2020-2022年)》,推動承德、唐山曹妃甸、邯鄲等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全省鋼渣綜合利用率達99.84%,承德尾礦綜合利用率達到30%,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河間京津冀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遷西高端機電設備再制造產業集群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5.工業降碳減排成效顯著。在全國率先實施鋼鐵、焦化、水泥、陶瓷、平板玻璃行業企業有組織超低排放改造和燃煤電廠深度治理,2018-2020年,河北省累計完成鋼鐵、焦化、火電、平板玻璃、陶瓷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項目1058個,深度治理工業爐窯2500余座。累計淘汰整治“散亂污”企業13.2萬家。“十三五”期間,河北省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重點企業2191家。
6.節能環保產業持續壯大。推進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8家企業列入國家環保裝備制造行業規范企業名單,節能環保企業上市公司達到11家。唐山、石家莊、邢臺、邯鄲、張家口、秦皇島等地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焦爐上升管荒煤氣余熱利用、煙氣磁化熔融爐處理鋼鐵塵泥及有價元素回收、高品質原液著色纖維面料等一批先進節能環保技術研發應用取得重要突破。
(二)面臨形勢
從國際看,綠色制造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工業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的發展,正在重構全球產業體系和競爭格局。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把工業綠色發展作為贏得未來產業競爭的關鍵領域,紛紛出臺國家戰略和計劃,強化實施手段,搶占未來制高點。歐盟等一些地區正積極謀劃或推行碳關稅機制,不斷設置和提高綠色壁壘。這些都將深刻影響全球產業和貿易格局,對我省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為我省工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機遇。
從國內看,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歷史階段,傳統產業所占比重依然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能源結構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資源環境約束加劇,技術儲備不足,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亟需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碳排放強度低的綠色工業體系。
從省內看,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化,產業關聯更加緊密;雄安新區加快建設,高端高新產業支撐強化;冬奧效應加快釋放,引領產業發展新勢能,我省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將更加凸顯,為推進工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同時,我省正處在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一些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產業結構依然偏重,能源原材料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0%以上。能耗排放相對較高,工業領域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別占全社會的71.5%、47.0%。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與先進水平存在差距,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綠色產品競爭力不強,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較弱,迫切需要提升綠色制造水平,加快推動我省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省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省戰略,以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以綠色技術創新為根本動力,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工業低碳轉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深化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把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創新驅動加快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促進綠色新興產業集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源。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規模化、綠色化發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
系統推進,重點突破。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為總體導向,統籌減污降碳和資源高效利用,統籌工業經濟增長和綠色低碳轉型,統籌各地區、各行業綠色發展,避免“一刀切”和“運動式”降碳,穩妥有序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著力解決重點行業、企業和區域的綠色轉型問題,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帶動作用,力爭重點行業率先碳達峰。
綠色低碳,質效優先。把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放在首位,推進能源資源科學配置、高效利用,優化生產流程和工藝,促進節能降耗、提質增效。推行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優化工業能源和原料結構,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貫徹國家產業政策,深入實施制造強省戰略。發揮政府在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中的引導作用,注重政策設計與創新,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在推進綠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持續構建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工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廣泛應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為工業領域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全省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降低18%,粗鋼、水泥、平板玻璃等重點工業產品單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全省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19%,鋼鐵、水泥、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總量控制取得階段性成果。
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重點行業資源產出率持續提升,新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率達到95%以上。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13%。加快推進國家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再制造基地建設,承德尾礦綜合利用率達到40%以上。
清潔生產水平大幅提升。工業領域清潔生產全面推行,先進適用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基本普及,鋼鐵、水泥、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工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顯下降,高風險污染物排放大幅削減。
綠色制造體系日趨完善。在主要工業行業全面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示范企業,實施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累計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500家、綠色園區20個、綠色設計產品100項、綠色供應鏈企業10家,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行業重點企業全部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
節能環保產業逐步壯大。加強節能環保裝備研發應用,支持優勢特色企業發展,培育節能環保產業集群,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千億級。
三、主要任務
(一)構建綠色產業結構
1.加快產業布局優化。強化綠色低碳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加快推進鋼鐵、石化等重化工行業向沿海臨港地區適度集聚,推動建材行業向資源富集地聚集,提高集約化、現代化水平。推進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行業兼并重組,發揮協同效應,提高發展質量。實施工業企業“四個一批”工程,推動企業入園進區,全省工業企業入園率達到70%以上。加快省級化工園區認定,推進化工生產企業向化工園區轉移,提高化工產業集約集聚水平。聚焦8大主導產業和107個省級特色產業集群,培育一批低碳轉型效果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和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積極推進京津冀產業綠色低碳協同發展,協同打造綠色產業鏈集群,有效提升域內綠色產業鏈整體競爭力。雄安新區緊緊圍繞國家級新區和綠色低碳之城建設,積極吸納和集聚京津及國內外綠色低碳創新要素資源,布局一批以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綠色低碳創新中心等為代表的國家級綠色低碳創新平臺,打造高端綠色產業創新服務體系。秦唐滄沿海地區強化沿海經濟帶在全省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加快國家自貿區(曹妃甸片區)建設,持續推進唐山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曹妃甸國家進口高端裝備再制造產業示范園區、河間京津冀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重點發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濃鹽水綜合利用、動力電池、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等產業。冀中南地區聚焦石家莊省會城市和國家自貿區(正定片區)建設,持續推進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邢臺國家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冀南新區、定州循環經濟園區建設,重點發展先進環保裝備、光伏裝備、先進制氫儲氫、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等產業。冀西北地區聚焦張北“兩翼”協調發展和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持續推進張家口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國家綠色數據中心、承德國家釩鈦產業鏈現代化示范基地、承德國家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重點發展釩鈦新材料、氫能及儲能、尾礦綜合利用、綠色大數據中心等產業。廊保地區圍繞國家自貿區(大興機場片區)和與京津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持續推進保定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基地、高碑店建筑節能產業基地、廊坊電子信息產業示范基地,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
2.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實施“千企綠色改造”工程,聚焦鋼鐵、建材、石化化工、裝備、食品、醫藥、紡織、造紙、皮革等重點行業,發布我省制造業先進綠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目錄,明確綠色化改造升級方向,加快實施綠色化改造,以“千企綠色改造”助力“萬企轉型”,努力打造傳統產業綠色升級版。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全面梳理排查擬建、在建和存量“兩高”項目,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對擬建“兩高”項目,嚴把準入關,嚴格執行鋼鐵、水泥、焦化、平板玻璃、鑄造等高耗能行業產能置換相關政策,嚴控“兩高”項目新增產能;對在建“兩高”項目,能效水平低于本行業能耗限額準入值的,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力爭達到標桿水平;對存量“兩高”項目,嚴格執行環保、質量、技術、能耗、安全等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和產業政策,堅決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3.培育發展綠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儲能、新能源汽車、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綠色大數據中心等綠色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加快風光火儲互補、先進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和智能控制系統研發及產業化,大力發展高效光伏設備、高端風電設備、智能電網裝備;加速氫能產業規模化、商業化進程,大力發展風光電制氫,依托焦化、化工副產氣體低成本制氫。新材料產業聚焦鐵基、碳基、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等領域,重點發展先進金屬材料、釩鈦新材料、碳基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綠色化工新材料等。儲能產業探索開展相變儲能、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儲熱、儲冷等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動承德釩儲能以及保定鎳氫、鋰電混儲數智能源系統項目示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突破高安全動力電池、高效驅動電機、高性能動力系統等關鍵技術,完善整車制造、關鍵零部件及相關配套產業鏈。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打造保定全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加快規模化、標準化、品質化發展。綠色大數據中心發展高密度集成高效電子信息設備、新型機房精密空調、液冷、機柜模塊化等節能裝備,推進張家口綠色數據產業中心建設。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PUE)不超過1.3,到2025年,綠色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不超過1.4,打造一批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
(二)推動工業低碳轉型
1.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碳達峰的工作部署,實施工業低碳發展工程,制定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和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統籌謀劃重點行業碳達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明確工業降碳主要實施路徑,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比重;通過流程降碳、工藝降碳、原料替代,實現生產過程降碳;發展綠色低碳材料,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減碳;探索低成本碳捕集封存、二氧化碳資源化轉化利用等主動降碳路徑。提高統計、核算等降碳基礎能力,結合不同領域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有序推進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碳達峰工作。
2.開發推廣先進低碳技術。加快低碳技術開發,圍繞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高效儲能、能源電子、先進制氫儲氫用氫、碳捕集利用封存、溫和條件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等低碳技術,開發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顛覆性技術。加快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應用,遴選一批水平先進、經濟性好、推廣潛力大、市場亟需的工藝技術裝備,定期編制發布河北省先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目錄,組織推介對接活動,引導企業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模化應用。建立先進低碳技術推廣新機制,探索建立以技術創新、技術引進、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為主要內容的低碳技術推廣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專利轉化和技術交易。到2025年,推廣50項綠色低碳先進適用技術。
3.開展一批低碳發展試點示范。引導行業龍頭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實施一批以氫冶煉及氫儲能、近零排放、二氧化碳大規模捕集和高值化利用等為代表的降碳效果突出、帶動性強的示范項目,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支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綠色園區推廣綜合能源系統建設,鼓勵園區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統等,推動工業余熱余能梯級和多能互補綜合利用,鼓勵有條件的開發區率先達峰,探索開展“近零碳園區”創建。
4.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工業互聯網、5G、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綠色制造領域的應用,推進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提高綠色制造效率和效益。支持采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財務管理,推廣“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新模式。整合重點企業能源管理、動力電池溯源、廢鋼鐵加工行業信息服務等平臺,探索建立工業領域綠色低碳數據平臺,統籌節能低碳、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基礎數據,開展能耗、水耗、碳排放、綜合利用、綠色制造體系分析評價,為工業綠色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比例超過50%,鋼鐵、水泥(熟料)等行業重點企業能源管理平臺創建率達到100%。
(三)提升工業能效水平
1.加快實施節能技術改造。依據《河北省技術改造投資導向目錄》,聚焦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按照“整體推進、一企一策”的要求,各地分別制定本級節能技術改造總體實施方案和企業具體工作方案,明確預期目標、技術路線、推進步驟、改造期限等,在規定時限內將能效改造升級到基準水平以上,力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對于不能按期改造達標的項目進行淘汰。
2.優化工業用能結構。合理控制工業領域化石能源消費,嚴格控制鋼鐵、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業煤炭消費,新建、改擴建項目實行用煤減量替代。有序引導天然氣綠色消費,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和化工原料用氣增長。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加快推廣應用電窯爐、電鍋爐、電動力設備,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的應用,對以煤、石油焦、重油等為燃料的工業爐窯,加快使用清潔低碳能源等進行替代。推進工業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持續提高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逐步構筑以綠色低碳、節能高效、多元互補、智慧互聯為主要特征的能源消費體系。
3.強化工業節能管理。實施工業能效提升工程,積極爭創國家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建立省級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制度,每年遴選發布行業能效“領跑者”名單,推動重點用能單位持續趕超引領。實施工業節能診斷服務行動,針對重點行業的主要工序工藝、重點用能系統、關鍵技術裝備等開展節能診斷服務,深入挖掘節能潛力,全面提升企業能源管理意識和能力。嚴格能效約束,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印發的《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發改產業【2021】1464號),對標國家發布的《重點行業能效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到2025年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煉油、合成氨等重點行業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深入開展工業節能監察,健全監察隊伍,加強能力建設,規范執法程序,創新監察方式,提高監察效能,強化結果運用,實現高耗能行業重點用能企業、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監察全覆蓋,持續推動企業依法依規合理用能。
(四)促進工業高效用水
1.強化工業用水管理。嚴控高耗水產業無序發展,堅持“以水定產”,實行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雙控”制度,強化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管理,對超過用水定額標準的企業分類分步限期實施節水改造。加強用水管理,指導工業企業建立節水制度和管理體系,鼓勵年用水總量超過10萬立方米的企業或園區設立水務經理。開展工業水效對標活動,鼓勵重點企業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績效評價、用水審計,逐步建立節水標準實時跟蹤、評估和監督機制,探索實行重點行業水效白名單制度。加強工業節水服務能力建設,推廣合同節水管理的商業模式,培育一批工業節水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動節水服務由單一設備、單一項目改造向系統優化拓展。
2.實施節水技術改造。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工業節水行動計劃》,發布工業節水推廣目錄并動態更新,大力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鼓勵企業和工業園區開展節水及水循環利用技術改造,促進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和企業內部用水梯級、循環利用,減少新水取用量,提高重復利用率。工業轉型升級資金每年重點支持一批工業節水技術應用和廢水資源化利用項目。將工業節水指標納入工業綠色發展評價體系,把工業用水效率評價指標作為對企業政策、資金支持的重要條件。到2025年,累計遴選發布先進適用的工業節水工藝技術裝備30項。
3.推進節水型企業/園區建設。實施工業節水減排工程,推動重點企業建設污水處理、水循環利用等基礎設施,加大對中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的利用,完善節水管理制度,建立智慧用水管理系統,培育一批節水型企業。推進重點高耗水行業在園區內集聚發展,推進園區企業間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和梯級利用,建設一批節水型園區。推動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加大雨水收集力度,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和園區完善雨污分流系統及管網建設,對廠區及園區內的雨水進行收集并回用。對省級節水型企業、園區下一年度用水計劃根據實際需要備案。
(五)推進資源綜合利用
1.加強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推動京津冀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協同發展,推進環京綠色砂石骨料基地建設,支持大規模尾礦和廢石生產砂石骨料等項目,開展京津冀工業固廢產業對接活動。加快推進尾礦、粉煤灰、煤矸石、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化工廢渣等大宗工業固廢在有價組分提取、建材生產、筑路、井下充填、生態修復、土壤治理等領域的規模化利用。著力提升工業固廢在生產纖維材料、微晶玻璃、超細化填料、低碳水泥、固廢基高性能混凝土、預制件、節能型建筑材料等領域的高值化利用水平。有序推進水泥窯、冶煉窯爐協同處置醫療廢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等。強化對第三方評價機構規范管理,深化資源綜合利用評價。
2.推進再生資源高效高值化利用。推動再生資源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利用,促進再生資源產業集聚發展,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基地。實施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廢舊輪胎、廢舊手機、廢舊動力電池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范管理,提升行業規范化水平,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加強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報廢船舶、廢鉛蓄電池等拆解利用企業規范管理和環境監管,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整治力度,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推進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物循環利用。深化廢塑料循環利用,提高再生塑料在汽車、電器電子、紡織等領域的使用比例。支持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產業園區建設,鼓勵小微企業入園。加快京津冀地區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示范項目建設,打造全產業鏈共享的動力電池回收、性能檢測評價、梯次利用、有價組份再生利用體系,健全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和可追溯機制。到2025年,建成較為完善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3.加快發展再制造產業。提升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文辦設備等再制造水平,推動盾構機、工業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再制造產業發展,推廣應用無損檢測、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關鍵技術。培育專業化再制造舊件回收企業。支持建設再制造產品交易平臺。鼓勵企業在售后服務體系中應用再制造產品并履行告知義務。推動再制造技術與裝備數字化轉型結合,為大型機電裝備提供定制化再制造服務。開展再制造產品認定,加強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實施自愿認證和自我聲明結合的產品合格評定制度。支持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示范園區建設。
4.加強濃鹽水綜合利用。加快發展濃鹽水綜合利用和達標排放的國產化關鍵材料、裝備和成套技術,發展濃鹽水制鹽、提鉀、提溴,加快鋰鎂分離提取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探索堿渣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形成海水淡化、海水冷卻和濃鹽水綜合利用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模式。以曹妃甸區、渤海新區為重點,培育濃鹽水綜合利用產業化示范基地,推進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產業規模化發展、高值化提升。
5.實施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汽車生產企業依法自建或合作共建報廢汽車逆向回收利用體系,與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等加強信息共享,擴大再生材料、再制造產品和二手零部件使用,實現報廢汽車拆解產物高值化利用,提高汽車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在汽車生產企業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開展綠色選材,推行綠色采購,加強綠色產品研發,強化綠色生產,采用綠色包裝。開展汽車行業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示范,樹立一批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標桿企業。
(六)穩步推進清潔生產
1.推進有毒有害物質替代。嚴格落實電器電子、汽車等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控要求,減少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多溴二苯醚等使用,促進生產過程中使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從源頭削減或避免污染物的產生。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削減,針對涂料、人造板制造、木制家具、印刷、汽車制造涂裝、電子產品制造、橡膠制品等重點行業,采用替代或減量化的技術,從源頭減少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產生。
2.加大清潔生產改造力度。對重點行業制定“一行一策”清潔生產改造提升計劃,推廣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圍繞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開展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升級改造,降低污染排放強度。在鋼鐵、石化化工、建材、制革、印染、造紙、電鍍、鉛蓄電池制造等重點行業,開展末端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推動形成清潔、穩定、高效的治理能力,減少二次污染。全面完成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穩步實施水泥、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3.加強清潔生產審核管理。依法在“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提升清潔生產等級,引導其他行業自愿開展審核。實施清潔生產標桿企業工程,創新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模式,加強對清潔生產審核結果的應用分析,根據企業的生產工藝情況、技術裝備水平、能源資源消耗狀況和環境影響程度,探索實施差別化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探索行業、開發區和特色產業集群整體審核模式以及政府購買第三方清潔生產審核服務試點,提升整體清潔生產水平和清潔生產服務能力。
(七)提高綠色制造能力
1.構建綠色制造創新體系。加快綠色核心技術攻關,在工業綠色低碳領域培育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低碳、節能、節水、環保、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共性技術研發,開展減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綜合性示范。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動力、高效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有害物質替代與減量化、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突破及產業化發展。加強國際先進節能環保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推廣應用一批適合我省行業特色的綠色制造先進技術和裝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相關院校加快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減排、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2.打造綠色公共服務平臺。培育一批綠色制造服務供應商,提供產品綠色設計與制造一體化、工廠數字化綠色提升、服務其他產業綠色化等系統解決方案。完善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面向重點領域提供咨詢、檢測、評估、認定、審計、培訓等一攬子服務。優化自我評價、社會評價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綠色制造評價機制,強化對社會評價機構的監督管理,進一步規范第三方評價行為。
3.加快綠色制造標準建設。充分發揮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作用,鼓勵制定嚴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促進綠色制造提標升級。鼓勵企業或社會團體圍繞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工作。完善我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評價標準,保障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規范化和統一化。完善綠色制造名單的常態化管理機制,制定我省綠色制造名單評價導則,探索開展星級評價,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
4.強化綠色產品供給。以與消費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關的生活資料、終端消費品、食品等產品生產企業為重點,按照國家綠色產品評價標準,遴選、認定一批綠色產品并定期公布名錄。推進綠色產品信用體系建設,嚴格落實生產者對產品質量的主體責任、認證實施機構對檢測認證結果的連帶責任。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擴大政府采購規模。引導加強行業自律,擴大社會參與,通過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渠道,加強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相關政策解讀和宣傳推廣。
5.深化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開展新一輪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程,圍繞鋼鐵、建材、石化化工、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和開發區,加大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創建力度,培育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領軍力量。在生態環境影響大、產品涉及面廣、產業關聯度高的行業,培育一批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探索行業綠色設計路徑,帶動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協同提升。
(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1.加快發展高效節能技術裝備與產品。加大先進節能低碳環保技術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力度,重點發展高效鍋爐、汽輪機和燃氣輪機、高效氣化裝備、非晶合金變壓器、稀土永磁電機。大力發展高效風機、水泵、空壓機、空氣源熱泵、蓄熱式高溫空氣燃燒等高效節能設備,支持低碳零碳負碳和存儲技術裝備工程化攻關和高效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完善能效標識管理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支持引導高效低碳產品市場消費。
2.大力發展先進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重點支持環境監測、除塵、脫硫脫硝、新風系統除霧霾、煙氣治理、低成本高效率揮發性有機物(VOCs)凈化、煤粉儲運制備等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和推廣應用。在水污染防治領域,重點支持污水深度處理、高通量持久耐用膜材料和組件、工業高鹽廢水處理、高濃度污水處理等裝備的開發應用。在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領域,支持污染土壤原位穩定劑、異位固定劑,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安全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等土壤修復技術與產品研發生產,支持小型農村垃圾處理裝備的推廣應用。
3.推進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培育大型綜合性節能服務企業,積極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綜合服務模式。大力推廣第三方治理、監測、綜合環境分析、環境調查與評估等服務新模式。探索開展環境治理托管服務、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試點。引導和扶持單一的環保制造企業向集研發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等為一體環境綜合服務企業轉變。實施節能環保產業壯大工程,培育“鏈主”企業,打造特色優質企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有力的工業綠色發展工作體系。加快制定工業綠色發展評價制度,研究提出工業綠色發展評價方法和指南,制定分行業、分領域工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和評估方法,開展工業綠色發展狀況調查和評估。進一步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實施中期評估,加強監督檢查,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
(二)強化政策引導。全面落實國家綠色發展政策,構建河北工業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強化環保執法監督、節能監察、清潔生產審核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積極推動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形成綠色發展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工業綠色發展統計制度,加強對能耗、水耗、碳排放等重點指標數據的監測、收集、統計、管理,提高工業綠色發展統計管理水平。
(三)加強財稅支持。統籌利用省級工業轉型升級(技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財政專項資金和相關產業基金,集中力量支持重點行業節能低碳、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改造示范項目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積極落實國家支持節能減排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所得稅等優惠政策的落地兌現,按照財政部文件規定將綠色節能產品納入政府采購政策支持范圍。嚴格執行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探索出臺鼓勵工業節能的綜合價格政策。
(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綠色建材與新能源汽車生產應用、綠色產品推廣等方面的金融產品。積極探索將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特許經營收費權等納入融資質押擔保范圍。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中長期綠色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降低融資費用。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引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投向綠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領域。優化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綠色材料應用。
(五)深化交流合作。聚焦京津冀大氣綜合治理、工業節水、尾礦綜合利用、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推動京津冀區域綠色制造產業互聯、政策互通、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場景共用,構建跨界融合、共享共生的京津冀工業綠色發展生態圈。定期組織京津冀區域綠色產業對接活動,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各種技術交流活動。深化與歐美日韓等綠色制造優勢國家和地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綠色技術、綠色工藝、綠色裝備等方面的對接合作,引導帶動先進技術、裝備、產能“引進來”、“走出去”。
(六)強化宣傳培訓。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兩微一端”等媒體平臺,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普及綠色產業知識,推廣工業綠色發展先進經驗和做法。組織開展綠色轉型新技術新裝備展覽和供需銜接活動。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業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培訓活動,提高企業參與工業綠色發展的主動性,加快形成促進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辦公室
2021年12月14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