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點明了在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中,人才對國家的非凡意義。
鋼鐵行業要完成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除了滿足工業綠色化、低碳化的時代要求外,當務之急就是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研發難題,走上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這樣的行業背景,就要求從多方面深化鋼鐵企業與冶金專業高校的協同創新,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近年來,鋼鐵行業在校企協同創新方面積極行動,多家大型鋼鐵企業、冶金專業特色高校、研究院所之間組建協同創新中心,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以鋼鐵共性技術難題攻關為協同創新方向,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分工協同,形成協同體內人才、設備、成果、信息等資源整合、聚焦的可喜局面。例如,河鋼集團與北京科技大學聯合組建鋼鐵綠色制造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打造綠色鋼鐵制造研發平臺;包鋼集團與浙江大學建立白云鄂博稀土聯合研究院,致力于引領和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建龍龍新礦業與東北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著力解決思山嶺鐵礦綠色智能開采關鍵技術難題等。協同創新的碩果,助推近年來鋼鐵行業在技術、生產、物流、管理等方面實現長足進步,幫助鋼鐵行業走到今天這樣的產品體量與綜合競爭力。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目前鋼鐵企業與冶金專業高校之間的協同創新仍然有較大優化空間:校企間供需對接不匹配,創新合力不充足,交流溝通不順暢;面向特定學科、特定課題的長周期特色研究因對企業缺乏效益吸引,難以延續;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產教融合型高校和鋼鐵企業數量嚴重不足,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提高政治站位,自覺擔綱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處理好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調動各方積極性,落實協同責任,發揮各方優勢,將校企協同創新引向深入。
一是要推動校企協同更加“精準”,將鋼鐵企業的需求和高校的創新資源做更加適當的匹配。其中,冶金專業高校可根據行業內頭部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不同層次企業需求,對照本校區位、專業等特點,與企業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鋼鐵企業要深入研判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發展戰略,在與高校協同創新方面,不僅要與材料學科相關聯,也要與人工智能、數字科學等不同專業進行融合;也可通過企業出題、高校“揭榜掛帥”方式,直接點明攻關需求,降低校企對接成本;并在合作后建立校企對接常態化機制,助力高校適時調整科研方向,更好為企業發展服務。此外,實現校企協同創新深度融合,在形式上也要考慮更多可能性,如政府牽頭、第三方撮合等。
二是要推動校企協同更加“有效”,助力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我國的冶金專業特色高校歷史悠久,北科大、東北大學、上海大學、遼寧科技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等不僅為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承擔了大量為行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工作。鋼鐵企業擁有相對多的人力優勢、財力優勢和生產優勢等,應加大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對高校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的制度支持、環境營造、服務優化力度等,促進研究成果和專利技術在企業實現產業化應用。例如,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就曾表示,將憑借河鋼擁有的龐大工業應用場景,積極與頂級科研院校合作,打造原創性成果轉化、高端材料的推廣應用基地。其他鋼鐵企業也應學習河鋼在校企協同創新方面的貢獻精神,完善從“1”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三是要推動校企協同更加“可持續”,為深化校企協同創新提供肥沃土壤。校企要積極聯絡政府相關部門,促成合理的頂層設計并不斷迭代出最優的實施路徑。日前,江蘇南京發布《深化校企協同創新建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示范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扎實推動在南京高校與專精特新企業深化協同創新。鋼鐵企業及高校可充分利用政策機遇,力爭在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取得精準幫扶機制、搭建特色服務平臺等方面獲得支持。此外,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重合同、守信用等軟實力的培養和提升,同樣是校企協同走深走實必不可少的硬核支撐。
冶金專業高校是鋼鐵行業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鋼鐵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和產業化落地載體,推動二者深化協同創新,必將為鋼鐵行業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力量。(郝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