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要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自立自強、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最根本的是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的制度優勢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也是我們黨和國家能夠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測、衛星導航、能源技術等領域達成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顯著進展,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鋼鐵材料是國民經濟的柱石,是工業制造業的脊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和消費國,大到橋梁、航母,小到鋼針、筆芯,都與鋼鐵制造緊密相關。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材料,一代創新。新材料領域的自主創新往往是其他領域開展創新實踐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動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這必然不能沒有鋼鐵材料的助力,拿其中之一來說,高端裝備的發展和創新,一定離不開先進材料的支撐,反過來看,高端裝備又能幫助實現先進材料的生產和應用,二者相輔相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10年,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強音讓我們鋼鐵科技工作者們更加奮發有為,我國生產的汽車用鋼、大型變壓器用電工鋼、高性能長輸管線用鋼、高速鋼軌和建筑橋梁用鋼等鋼鐵產品已穩步進入國際第一梯隊。一批產品實現了全球引領,量大面廣的產品具有極強的競爭力。鋼鐵產品質量大幅度提升,滿足了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演變帶來的消費結構變化需求,促進了中國制造業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就拿首鋼來說,通過自主創新,我們的很多技術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巨大進步,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跨越,我們的產品在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大國重器”中都有鋼鐵材料的身影,三峽白鶴灘水電站使用的電工鋼、“藍鯨一號”鉆井平臺使用的海工鋼、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使用的橋梁鋼等,為國家重大需求提供了鋼材解決方案。
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是實現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要實現鋼鐵工業綠色、低碳、智能、可持續發展,需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實現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要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對于我國鋼鐵工業而言,綠色化、智能化和產品品牌化將引導我國鋼鐵工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圍繞綠色化,重點在極致能效提升、氫冶金、二氧化碳捕集與利用等方面展開研究;圍繞智能化,重點在智能工廠建設、智能檢測裝備及核心部件、工業軟件、系統解決方案等方面展開研究;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材料問題,開發高強度、長壽命、多功能性鋼鐵新材料。
二是打造引領行業發展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是鋼鐵工業實現綠色化、智能化、可持續發展的根基,但鋼鐵行業也面臨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吸引力不夠、自有人才跨專業轉型難度大等問題。為此,鋼鐵企業一方面要加強對科技人才全周期、全鏈條的自主選拔和培養,逐步健全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政策,完善科技人才成長通道,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效能;另一方面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依托科技領軍企業、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等戰略科技力量,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對標國際標準,優化完善管理運行機制,為世界一流人才和團隊提供事業平臺。
三是要多措并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鋼鐵工業作為產業鏈中間環節,要積極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不斷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加快構建由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鏈的“鏈主”地位,積極推動成果轉移轉化;持續推進標準化戰略,加強新材料、低碳、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研制,進一步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形成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以標準的迭代升級賦能產業鏈發展,讓更高性能的鋼鐵產品獲得更廣泛的應用。(朱國森)
(作者系首鋼集團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第一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