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智雄 通訊員 陳娟
近期,三鋼集團一套自主研發的設備成了“網紅”——不僅吸引國內同行頻頻來訪,而且吸引來自美國、德國、奧地利的行業專家前來考察。
這套設備就是全自動砂輪鋸片在線更換系統。其填補了中大型砂輪鋸片用機器自動更換的空白。目前,這套系統已申報國家10項專利,年可為企業增效500多萬元。
研發這套設備的主力軍就是潘建洲勞模工作室。其領頭人潘建洲是三鋼閩光公司總工程師,棒材廠黨委書記、廠長。他,2007年獲得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2018年當選福建省勞動模范。
“鮮花因汗水而綻放,事業因奮斗而勃興。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是創新者的人生底色。”2019年10月8日下午,在三明市委中心組學習(擴大)會上,潘建洲應邀做題為《弘揚勞模精神,推動新一輪發展》的報告,分享自己的心得。
專解生產難題的“技能大咖”
圓鋼產品是三鋼的一個主打產品,占據福建省內70%以上的市場份額。潘建洲是圓鋼產品從無到有、從單一品種到多品種研發的見證者,更是催生者。
1993年,潘建洲從華東冶金學院畢業到三鋼二軋廠工作。他在寶鋼實習的時候,寶鋼的大部分設備都是進口設備,而來到三鋼后發現,三鋼的生產條件還停留在“肩挑手扛”的階段。
但潘建洲并不因此而泄氣,而是一頭扎進工作中:白天跟著同事熟悉軋鋼生產現場,了解生產工序和環節,采集專業數據;晚上查找資料,潛心鉆研,進行數據分析。
當年,三鋼上馬棒材廠。為了得到第一手數據,潘建洲曾連續40多個小時在調度室里觀察和測量。他把積累的經驗運用到可以用數字衡量的辦法中,順利解決了推拉鋼時的頭尾尺寸差問題,使成材率大大提高。
“我有個‘強迫癥’,一有新的難題,我就特別有勁,特別想去解決它。”潘建洲回憶起這段時光并不覺得多苦多累,而是激情滿懷。
最讓工友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在三鋼棒材廠升級改造期間,車間一有問題,潘建洲總能迅速到現場。原來,他當時就住在離車間二三百米的單身宿舍。只要車間里的嗡嗡聲停了,他就明白出故障了。
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潘建洲的“創新地點”就是自己的車間。可車間畢竟是生產部門,有時創新不成功,影響了生產指標,就會被扣罰。最多時,他一個月的工資獎金全被扣光了。扣錢時,他也覺得很心疼,可第二個月有了好的想法,他還是積極嘗試。
“崗位可以平凡,而人生決不能平凡。奮斗本身也是一種幸福。”正是有了這樣的人生信條,潘建洲取得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工程碩士學位,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成了三鋼攻關創新的“技能大咖”。
勞模工作室傳遞工匠精神
2013年初以來,三鋼棒材廠經歷抵御供需寒冬的傾軋后,屹立不倒,奮力前行。這其中少不了潘建洲勞模工作室帶來的勃勃動力。該工作室始終果敢地技改創新、高效地團隊協作、有力地擔當作為。
該工作室共有成員19人,其中勞模兩名、研究生5名,橫跨生產工藝、機械設備、自動化技術、協調管理多個專業,凝聚了整個棒材廠的中堅力量。該工作室自建立以來,就以建設全國最具競爭力的精品棒材生產基地為己任,依托技術創新、精細管理等措施,結合生產實際開展技術革新、產品研發、節能改造,實施推進智能軋鋼系統、綠色制造。
圓棒車間耗資3.2億元,耗時18個月建成,寄托了三鋼人對品種結構更新的希望。
產品如何升級換代?時間緊、任務重,啃下這塊硬骨頭成了該工作室成立后要攻克的第一個“攔路虎”。
“勞模工作室剛剛建立,又恰逢圓棒生產線建設投產,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大家都鉚足了勁。”潘建洲回憶說。
為了不延誤工期,面對廠房沒竣工、行車無法安裝、軋輥無法裝配等情況,該工作室成員自制工具,利用枕木做運載架子,肩扛手抬人工安裝,用時半個月完成18個機架輥的裝配作業;為了把好設計審查這一關口,該工作室成員陳杞榕帶領工程技術人員精心梳理分析了三鋼23年來各條軋鋼生產線所發生過的故障,總結出300多項具體的設計要求……隨著紅鋼順利通過道道軋機變形瘦身直抵冷床,圓棒熱負荷試軋成功,潘建洲微蹙的眉頭漸漸舒展。
潘建洲說,生產技術的革新,與各個方面都有關聯,比如市場的需求、用戶的需求和潛在需求等,而技術革新就要潛心研究并趕在這些需求前面。
正是把準市場脈搏、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潘建洲和他的團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碩果:2013年,“高強度抗震熱軋帶肋鋼筋”項目被列為福建省工業科技重點項目,獲福建省優秀新產品二等獎,使三鋼成為全國首批獲得該產品生產許可認證的生產企業;2014年,參與國家973課題——細晶鋼筋生產技術,引進吸收國際前沿技術,并加以改進創新,該技術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并在其后兩年為企業創效近億元;2015年,進行棒材柔性化技術及減量化生產應用攻關,年創效益達3740萬元……2019年,智能化砂輪片更換系統上線,全套作業流程只需操作工一鍵啟動,8分鐘即可完成,改寫了三鋼人工更換中大型砂輪鋸片的歷史。
該工作室成員也是在一次次攻堅克難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據了解,從該工作室涌現出全國鋼鐵工業勞動模范吳興,全國“最美青工”林華春,全國鋼鐵行業及福建省“最美青工”、福建省“青年崗位能手”陳杞榕,福建省鋼鐵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軋鋼狀元、福建省技術能手姚成平,福建省鋼鐵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維修電工組冠軍林如濤、福建省鋼鐵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軋制加熱工狀元潘富強等。
在潘建洲的推動下,該工作室已培養技術技能拔尖人才32人,獲全國、省、市以上榮譽12項;已獲國家專利共18項,9項專利正在申報。
(《中國冶金報》2020年01月03日 03版三版)